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胶州市普通高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 胶州市 普通高中 2017 届高三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音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第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液等。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卷 (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浓浓的秋,斜斜的雨,秋雨中的草原是一幅
2、忧郁的画,一首感伤的诗。雨浓一阵的白,淡一阵的白,草静静地消受/承受秋雨的浸淫,叶子 ;花开始凋零,花瓣窸窣落下来,带着怅然的无可奈何的叹息,而这一切又被淅淅沥沥雨声所淹没。空气凉凉的,雨丝凉凉的,满眼一片扑朔迷离,被雨淋湿的草原,那些犹如纷纷黔首、芸芸黎民被秋雨任意欺凌的花和草,其(苍凉/苍茫)、凄清,如不身临其境,谁能体验到这种悲剧韵味的美呢?一两只苍鹰在云中盘桓,天阔云低,草枯鹰疾,更添一抹边塞诗词的古意(悠远/幽远)的韵味。横风斜雨,彤云低垂,一行大雁,若既若离,艰难地跋涉在雨空,远望征程,迢迢万里,回首故园,云蔼迷离,雁唳声声,洒下一路悲歌,一路湿湿的哀鸣。睹景生情,怎能不想阳关三叠
3、的悲怆和凄婉?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字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窣(s) 扑朔迷离 B黔(qn) 盘桓C彤(tng) 若既若离 D怆(chung) 云蔼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受 苍凉 幽远 B消受 苍茫 悠远C承受 苍凉 悠远 D承受 苍茫 幽远3在文中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微下垂,带着缠缠绵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B微微下垂,带着缠缠绵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C带着缠缠绵绵的忧伤和湿漉漉的凄迷,微微下垂D带着缠缠绵绵的凄迷和湿漉漉的忧伤,微微下垂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
4、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B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著、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历历在目,回味绵长。C在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上,女排姑娘努力拼搏,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郎平在战术安排上的老谋深算之处。D风骨不仅是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也代表着文艺作品的品质,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风骨之说颇有些大音希声。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央绿轴公园是我市新的代表性公园,主打密林、广场、水、文化等元素,凝聚着提升城市品位,承载着激活城市中
5、轴线的使命。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C“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D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
6、、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
7、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
8、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春秋笔法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
9、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6关于“春秋笔法”的历史渊源,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
10、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7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B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C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
11、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D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B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C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
12、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D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较小的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三、(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
13、罪于王,亟言之。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
14、即止。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迨至楚境上 迨:等到B.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亟:急忙、赶快C.王趣见,未至 趣:兴趣D.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贾:招致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进于上卿瑕 不拘于时B.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固一世之雄也C.王尚得奠枕而寝耶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1.下列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B.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C.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D.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谋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16、)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第卷 (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3分)(2)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4分)(3)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3分)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小园 黎简水景动深树
17、,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 寒花:菊花。(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是:“ ,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3)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玩的原因是“,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五、语
18、言运用。(12分)16下面材料张,画横线的结论由哪四个信息推导而来?请简要概括。(4分)茶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地处高寒环境的西藏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而没有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主干线的西藏地区何时出现茶叶,由何地传入,此前一直无法确定。古生态学家吕厚远研究员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疑似茶叶残体,开展了系统的植物鉴定和年代学分析工作。他们通过对现代茶叶等标准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残体具备茶叶的两个生物元素:咖啡因和茶氨酸。再通过碳14年龄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距今约180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19、丝绸之路并不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路,还有一定数量的向南北辐射的网状支线。由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茶叶可以推测,至少在1800年前,内地的茶叶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被运到西藏。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高考英语二轮复习模块1语篇能力专题1阅读理解第1讲细节理解题课件.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