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版语文下册教案:11 论鲁迅.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版 语文 下册 教案 11 鲁迅
- 资源描述:
-
1、11论鲁迅1掌握本课的字词,并掌握此类文章的特点。2掌握本文的论述方法:喻证法。3通过比较与分析,学生理解作者论述鲁迅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递进性,进而理解作者纪念鲁迅的意图。掌握本文的论述方法:喻证法。1作者论述鲁迅精神的层进性,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是一位伟人,人所共知,他为什么能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代伟人呢?(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以此导入课文。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鲁迅的伟大之处。二、阅读课文1讲解字词恶劣(强调字音)溃败(强调字音)泼辣(强调写法)幽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意思)进袭(强调字音)开小差(强调字音)憎恨(强调字音)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认真听朗读
2、,并思考作者论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作者论述鲁迅精神的目的是什么?试着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三、分析课文,理清课文思路1学生思考,回答上述思路。说明:看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的情况,如果学生回答得很好,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论述这种意图的思路;如果不是,则教师引导说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论述鲁迅精神的思路是什么。总之,引入分析课文层次和思路上。2课文层次第一层(1段)总述陕北公学的任务,以此引出鲁迅的精神的意义。第二层(26段)论述分析鲁迅的精神,热情地歌颂鲁迅先生。第三层(7段)总括鲁迅精神并告诉我们作者论述鲁迅精神的目的。3教师适时讲述鲁迅的伟大人格及其战斗精神,以此激励学生。四、教师总结五、布置作业
3、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第二课时一、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教师检查,并指导。1指名学生回答。说明: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中国那时的历史角度分析、思考,进而讲解爱国情怀。2教师总结: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处在生死攸关的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的命运、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中国人民,发出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号召,为了鼓舞人心,鼓励人民的抗日精神,所以作者论述鲁迅的精神,以此激励人民。3教师问:作者为什么把政治的远见放在第一点?说明:此问题可以从抗战的需要、引导人民认清中国的局势方面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此问题。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
4、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其实,作者是以鲁迅的认得清比喻中国人民也要认清当时的中国局势,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一致抗日。政治的远见是基础,它指引着后两个。而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有一种逻辑关系,二者相互并存而且前后关系明确,不能变换。二、分析论述方法1由上一个问题引出:作者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