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类型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评价5观点探究运用(附解析).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71673
  • 上传时间:2025-10-31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7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4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课时 评价 观点 探究 运用 解析
    资源描述:

    1、五观点探究运用(建议用时:30分钟)一、(2023青岛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是在赓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既是中华文化内蕴

    2、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界秩序的激烈变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升指明方向。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和世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践的包容性特征。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其与新一轮全球化气

    3、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也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缘。(摘编自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材料二:“和”作为儒家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诸侯和卿大夫都为自己之“私利”,相互叛逆;诸侯国之间亦争权夺利,以至战争征伐,这构成了当时的一个“国际社会”。由于当时诸多政治单位诸侯国的互动和变迁,其结构相当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体系”。按照此理论架构来审视孔子时代,思想家们对此“国际体系”结构的“礼坏乐崩”的剧烈变动,应做出如何维系稳定秩序的回应,就成为当时儒家

    4、、道家、墨家等各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就是既冲突又融合,无冲突无所谓融合,无融合亦无所谓冲突。以“和”为价值标准,就是在处理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时,要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原理、原则,即有“不同”而融合,不因“不同”而结党营私,为害国、家、人与别国、别家、别人。小人反之,“同而不和”,为一国、一家、一人之私利,拉拢别国、别家、别人,结党营私,不顾国家之大局公利,贼害别国、别家、别人的利益。这表现了两种不同道德标准和思维方法。除儒家外,管子、老子、墨子都主张“和”“和合”或“合和”。“和”是当时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这种共识,来自对现实社会的

    5、忧患和对未来可能世界的理想。怎样才能“和”?“和”的依据与基础,即“和”之所当然的所以然,便是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自爱而爱泽人人,墨家的“兼相爱”等的人类之爱的人道精神。这种“泛爱众”的仁爱精神的原理、原则,犹如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己与人永远是对峙的,己立己达就不希望人立人达,因人立人达可能损害己立己达。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提出“西方文明为顾及自身利益,对内应加强团结,放慢裁军速度”“对外应拉拢东欧和拉丁美洲,跟日本和俄罗斯合作,限制儒家与伊斯兰国家的军事扩张,并挑拨儒家社会与伊斯兰社会的歧异,使他们无法联手对付西方”,都是以己立而人勿立、己达而

    6、人勿达的中心概念,把立人达人转换为损人贼人,而使立己达己与立人达人对立起来,非此即彼。为维护西方文明、既得利益,美国不惜损害他国、他家、他人的利益。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便是亨氏所说西方文明的话,那么,亦有违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在文化多元冲突、多元融合的错综复杂的后冷战时期,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导致世界变局和多元冲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建构一种以融合各种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人类便不可能共同面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和文明的五大冲突的挑战,尤其是不能给人类提供各种不同文明间的宽容开放、和平共处的“和境”。这就迫切需要建构一个新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五大冲

    7、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把“和合学”作为21世纪的文化战略来建构的原因之所在。(摘编自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大同”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之一,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应如何维系天下秩序成为诸子百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C文明的冲突中观点既与中国“和”的思想背道而驰,也有违西方平等、博爱思想。D后冷战时期急需构建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和合学”从文化战略高度予以了回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提供所需

    8、要的价值资源。B“同而不和”,为一己一家一国私利而不顾天下之公利,将导致己与人之间对立。C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特点有助于在新一轮全球化运动中营造和平共处的环境。D西方文明主张“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与儒家的“泛爱众”对立。3根据材料一,中国即使成为世界强国也不会对外霸道的最主要原因是()A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靠对外扩张。B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能够不断生发内在的创新动力。C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跃升指明方向。D中华文明内蕴着“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联系两则材料,谈谈“和”的思想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二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材料一: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

    10、,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董仲舒之所以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颢、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

    11、“义利并重”的观点。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此外,荀子、二程、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标准和“义利”判断。当然,当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见义勇为。(摘编自钟纯儒家“正己”哲学意蕴及其维度探析)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个人

    12、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的羞耻感在他们那里已经荡然无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的历史时刻,先秦儒家义利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先秦儒家义利之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一方面承认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倡导用道德的方式来约束利益获取的过程,“义利兼顾”“以义导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明白,“羞于言利”,淡化物质利

    13、益的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统一观不仅应当固守而且必须发扬光大。先秦儒家的“重义”精神与市场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相互协调发展,有利于倡导一种“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尊重他人的利益实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使自己的谋利行为更符合“义”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与解放,但他们同时强调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全面的自由。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公与私、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对于建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

    14、主义道德观念也能产生极为有利的推动作用。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坚持集团利益、社会利益为先,把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同样,每一个社会主义的集体,都要真正代表和凝聚其成员的个人利益,鼓励个人去追求自己的正当利益。按照最大限度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规律与按劳分配的原则,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并最终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和谐平衡发展。人是趋利的个体,也是道德的主体。以人为主体的道德活动分为自我道德意识活动和自我道德实践活动。自我道德意识活动和自我道德实践活动的统一,形成了道德主体自身道德结构的稳定性。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终极价

    15、值取向是对高尚道德境界与道德人格的追求,先哲们提出的“见利思义”,不仅是要人们按照“义”的标准谋利,更是要为人们指明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控制自己欲望的思想原则。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提倡这样的观念,有助于人们摆脱心灵的空虚,找寻精神的归宿,完成内心道德准则的确证,并最终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摘编自方兴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的现代启示)6下列对材料一中儒家“义利之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应该重于利,也应该先于利,且义和利是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但并非完全否定利。B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义和利并非二分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统一

    16、起来,这一看法不同于孟子的义利观。C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主张义为重、利为轻,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使之成为两宋的主流思想。D事功主义者不仅反对完全抹杀利,而且强调义需要利支撑,否则义即为空谈,这体现了功利性的价值取向。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不过两则材料论述的重心其实并不相同。B材料一依时间顺序梳理了儒家义利之辨的过程,认为义利并重最符合人类的义利判断。C材料二认为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认同人们用合乎义的方式获取合理的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全国陷入羞于言利的困境,应借鉴先秦儒家的义利观。8下列说法不

    17、能支撑材料二儒家“义利之辨”核心内容的一项是()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B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C于义合者为利,于义背者为害。D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9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先秦儒家义利观对当今社会具有怎样的启示。10吕氏春秋记载了“子路受牛”的故事。请结合材料,从义利之辨的角度,谈谈你对故事中其他弟子和孔子不同态度的理解。有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孔子的学生子路经过,立即下去把他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就牵了一头牛送给他。子路接受了,回来欢欢喜喜地告诉老师和同学。其他弟子都在背后议论,觉得子路既然救人,就不应该接受牛。谁知孔夫子却很高兴,称赞子路做得对,说道

    18、:“从此之后,再见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奋力相救。”五观点探究运用1B解析:“维系天下秩序”与“回应稳定秩序”,偷换概念;儒、道、墨不等同于诸子百家。2D解析:材料二中“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是假设。3D解析: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和而不同”及其时代意义。4先交代“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和”思想的具体内涵,最后表明“和”思想的时代意义。5有助于构建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有利于建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6C解析:“使之成为两宋的主流思想”扩大范围,原文是“这观点到

    19、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7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全国陷入羞于言利的困境”因果逻辑错乱,原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全国人民陷入一种羞于言利不敢逐利的境地”。8B解析:先秦儒家义利之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一方面承认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倡导用道德的方式来约束利益获取的过程。A项、C项、D项强调合乎义的利则可求,不合乎义的利则不可求;B项则将义与利完全对立割裂。9形成“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强调“义”的优先性。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建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确证内心道德准则,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答出两点即可)10其他弟子在背后议论,实则是认为“义”和“利”是二分对立的,救溺水之人是行义,但接受牛就是谋利,君子应该舍利取义;孔子感到高兴并赞扬子路,实则是主张“见利思义”,君子可以先取义然后取利,利合乎义则可求,这样做还可实现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评价5观点探究运用(附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673.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
  • 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