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5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第一部分 第2章 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 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
- 资源描述:
-
1、限时对点规范训练1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用时:45分钟满分:30分)一、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21分,每题3分)1.选项:(2014安徽卷第3题B项)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原句: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对比结果:不一致
2、理由:选项把“众口一词地告诫”直接换成“反对”;原文是“可能”,到选项中变为“势必”,这是错误的。2.选项:(2013天津卷第7题B项)“微博粉丝”和传统“粉丝”都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在追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原句: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对比结果:不一致理由:“都”说法绝对。原句说“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自我实现”。选项中说的“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是有条件(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的,并不是所有的“粉丝”“都”能获得。3.选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所有产业样
3、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原句:而在所有文化样式中,电影的跨国传播能力最丰富、最有效,在国家形象的塑造方面更缓和、更具柔性、更能融合视野上的对立,从而构造一种国家的文化“软形象”。对比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把原句的“文化”换成了“产业”,扩大了范围。4.选项: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发展带来效益。文化本身成了产业,因此下海经商的文人中有些被称为“儒商”。原句:改革开放后,许多文人下海经商,其中有人因此被冠以“儒商”的雅号。文人与商人之间,似乎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了。再接下来,许多地方为发展经济,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虽然文化本身不能赚钱,
4、可是当地的文化资源,却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提供机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对比结果:不一致理由:强加因果。5.选项:除了批评道德的缺失会造成“失语”,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批评素质的掣肘。原句:艺术批评的“失语”认真追究起来,其背后不只有批评道德的缺失,亦有批评素质的掣肘,也许后者才是“失语”的更为深刻的原因。对比结果:不一致理由:选项丢掉了原句中的“也许”,把或然当成了必然。6.选项: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富有巨大的张力,使得这首诗时间跨度长,跳跃性大。原句: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臧克家的三代一诗只有21个字,却既写出了一个农民的一生,又写出了农民的世世代代。对比
5、结果:不一致理由:颠倒因果关系。7.选项:(2012江西卷第7题D项)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原句: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对比结果:一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汪政任何一种母语的语文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经典是经过几代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184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