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新人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 资源描述:
-
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材概述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初名臣魏徵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折。魏徵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魏徵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雅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在疏通文言现象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徵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
2、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思路方法 设计思路:由实及虚,在梳理文言现象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十思”的内涵,了解其现实意义,赏析其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学生熟悉课文,提前背诵“十思”有关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维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过程: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4.方法: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5.认识“居安思危,戒
3、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徵进谏唐太宗,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徵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徵,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徵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的情
4、感。 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思考: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如何? 魏徵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1.作家作
5、品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2.基础积累正音求木之长(chn) 浚源(jn) 塞源(s)载舟(zi) 壅蔽(yn) 谬赏(mi) 词语集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之:取消独立性。 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根,今指事物的本质。 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根不固
6、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路人,名词。 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
7、民。以:用。 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而:然而。 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安,使动用法。 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惧满溢 惧:担心。 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想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
8、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三 信息筛选1.了解“疏”这一体裁形式。明确:“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徵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徵,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2.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即魏徵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明确: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
9、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徵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3.通读全文,概括每节的大意。明确: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四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疏通文言现象,教师
10、引导,归类小结。 古今异义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主要的、本来、彻底等。 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思,骄傲;今义,尽情。 词类活用(1)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安定 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形容词用作使动,使正 宏兹九德 宏,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宏大 何必劳神苦思 劳、苦,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劳累,使辛苦(2)形容词活用 欲流之远者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大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重
11、权、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 安、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为“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想谗邪 谗邪,形容词用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人,邪恶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建议 克终者盖寡 终,副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盘游乐 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一词多义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怎么 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信: 信者效其忠 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 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信用 忌不自信 相信求: 求木之长者 追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12、 不求闻达于诸侯 追求 治: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连接动词及状语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连词,表目的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表原因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哉: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 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山峦为晴雪所洗 助词,为所,表被动语气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 导语设计二 检查预习案三 合作探究细读课文,仔细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