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 盐城 中学 2021 届高三 下学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盐城中学 2021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艺术创作在风格创新观念更迭的发端之初,总不免带来思想震荡和文化思考,遭到质疑,甚至是被断然拒绝。“小冰”的诗,虽然有意象的排列组合,但生硬的拼贴之感让它们经不起仔细品味、琢磨。说人工智能的艺术尝试有点粗糙、稚拙, 并非
2、文艺批评家和读者没有包容的气度。人工智能诗歌、绘画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学艺术问题。因此,对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和“创作行为”,无法以人类艺术的标准简单加以赏析与评价。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学习效率,却难以模拟这一过程中人的情 绪和创造。“小冰”写下一行行可以理解的文字,但“她”并不理解自己的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探索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但目前还无法达到愉悦审美的效果。当然,经过反复学习人类艺术,人工智能对人类情感有着越来越精准的了解和判断。而人们除了对人工智能诗歌、绘画进行艺术品质鉴别之外,或许还面临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比如,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开发与人类脑力、学习能力
3、、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比如,人工智能在做部分替代人类体力与脑力工作的同时,如何拥有人类自身丰富的精神活动?毕竟,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原本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类智能。有人将人工智能学习框架下所形成的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回望人类艺术发展历史,摄影技术诞生后,由技术所达到的精确写实能力,曾经让画家深感“绘画艺术末日”的到来。于是画家另辟蹊径,以现代先锋艺术的多种风格尝试,创作大量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也诞生出众多现代派艺术大师、艺术创作因突破写实主义技巧而发展出更为多元的风格。同时,摄影艺术受抽象派艺术启发,也逐渐形咸新的风格。也就是说, 摄影与绘画实现了良性互动。那么
4、,人工智能艺术与人类艺术能不能展开类似良性互动?人工智能是否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人工智能对于人类未来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注】“小冰”:一种人工智能写诗系统。(摘编自赵丽瑾人工智能可以是文艺创新的助推器)材料二:2019 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画展中,署名“夏语冰”的多幅绘画作品引起关注。“夏语冰”是以写诗闻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据介绍,它在对过往 400 年艺术史上 236 位人类画家的画作进行学习后,原生绘画创作能力已经具备一定水准。写诗、演唱、绘画、设计人 工智能技术在进入文艺领域之后,人工智能凭借超强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迅捷高效的创作 优势,正在拿出越来越多的作品,显露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
5、生产方面的诸多可能。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创作会取代人类创作吗”正成为一些人焦虑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实际拥有的是弱人工智能,它具备人类一些高端技能,但在情感、意识等方面与人类差之千里。即使如此,人工智能的进入依然促使我们反观人类自身创作的特点与优势越是面临技术冲击越要端正和坚定本体价值,同时在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上越要有新的 突破和追求。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需要做些什么?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最大限度地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它要学习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因为徐 志摩的诗歌特色是在与其他诗人诗歌的关系中呈现出来的,掌握当时其他诗人诗歌的特点才 能更好凸显徐志
6、摩的诗歌特质。此外,它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只有 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人工智能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 来。我们读杜甫的诗很感动,是因为他的诗与他坎坷困顿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我们听贝 多芬的音乐很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他与悲剧命运抗争的真实写照。如果人工智能创作出 杜甫的诗和贝多芬的音乐,但背后没有思想和情感,我们如何欣赏它们?没有人生,我们无法理解诗和艺术。人工智能正是在这里遭遇滑铁卢。据研究,尽管人 工智能具有令人炫目的高超技能,却很难模仿人类的直觉。文艺创作就是这样一座人工智能 很难翻越的山峰。创作并不仅仅是遣词造句,它建基于生命体验之上,
7、来自人生际遇和内在 情感,基底是整个人生和人所处的整个世界。在形式层面,人类未必会比人工智能厉害,但 是将形式与生命体验深切关联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美、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人工智能没法与 人类相比。这是人类创作的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创作的真正尊严。正如有人说,机器人写诗不是要代替人写诗,而是帮助人把诗写得更好。人工智能和人 类在创作上各有优劣,重要的不是争执孰优孰劣,而是如何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帮助我们 提升创作品质和水准,让人类创作如虎添翼,就像以往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将拉动艺术创作革 新一样,这一次,我们获得了一个比以往所有工具都更强大和更方便的工具。它将重塑艺术 创作格局,也将重塑我们对艺术的认识
8、和理解。毫无疑问,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会给我们的观念和实践带来越来越多的挑 战。正视挑战,在挑战中发掘价值,抓住机遇,必将带来文艺创作的新变化、新收获。(摘编自卢文超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挑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人工智能艺术引发的震荡、思考和质疑在其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这是符合艺术发展的 历史和规律的。B. “夏语冰”的学习过程印证了材料所述“人工智能复制人类的学习方式,展现出惊人的 学习效率”。C. 人工智能虽然可以取代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无法拥有人类丰富的精神活动,它 只是为了更好发展人类智能。D. 目前人工智能创作尚处于弱人
9、工智能阶段,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人类智能的敌 人,给人类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有人将人工智能文艺作品看作相对人类艺术而言的人工智能艺术,这与人工智能作品无法以人类艺术标准简单地加以评价有关。B. 摄影技术的产生,迫使人类艺术创作突破写实主义,从而诞生出现代主义作品;人工智 能艺术的诞生,也可能引发人类艺术新突破。C. 人们之所以能够被人类艺术作品感动,是因为人类艺术创作具有人工智能创作无法比拟 的优点,体现了人类真正的尊严。D. 一个画家,如果只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只会模仿别人的风格,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他 就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危险。
10、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A. 人工智能不是根据社会环境和表达目的创作,而是根据艺术风格创作。B. 人工智能将成为每个人精神生产力获得解放并自由发展的手段。 C.人工智能“小冰”谱出的音符虽然美妙,却很难动人。D.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人类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情感方面。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5. 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人类应该如何面对人工智能艺术。(6 分)(二)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蒸 饭 匠 李 婧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十来张餐桌摆起来,大篷搭起
11、 来,平常干净敞亮的院子瞬间就有了葬礼的仪式感。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 之处。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 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前,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饭。”我扒了一口米饭,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 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
12、,一边把木桶里剩余的米饭扒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意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 就像农民给田地松土那样自然。葬礼的第二天,仪式还在继续。院子里做菜的三个厨师有条不紊地在准备,络绎不绝的客人一拨一拨地走进家里。他们伴随着一担又一担的丧礼,还有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我感到很沉重,透不过气来,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一带孙家圩的人。知道他的年龄后我被吓了一跳,78 岁,比我爷爷小 10 岁,但也年近 80 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
13、说他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但直到 60 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出了名。我爷爷家的院子外就是一片农田,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响着,他指着燃烧的柴火、冒着蒸气的木桶、铁锅里不断沸腾的水对我说:“这是金、木、水、火、土,还有光和气的结合。”然后他指指天,指指地,说:“光,就是阳光;气,就是空气。五行加上光、气,这是古人的智慧,自然规律。卫星上天,也是这个原理。”我曾经学过一点咖啡烘焙,深知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而老人对蒸米饭,也是同样的看法。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学问。他先说这种特别的蒸法:“为什么要用木
14、头烧呢?别看木头烧起来不好看,有烟,但饭的香味在里面。蒸气蒸的饭,气通透,没有杂质留在米饭里;现在煮的饭啊,一锅闷死,那 种饭不香。“蒸的饭冷下来了还不会馊,因为没有脏污啊!没有杂质在里面,饭冷了,水汽就自然凝结,米饭粒粒分明,也很好吃!这样就不浪费了!”“用米也很有讲究。今天用的是籼米,不是粳米。籼米胀性大,用的水多。其实用粳米最 好,有营养。毕竟粳米长足了,要 160 天;籼米才 140 天,还没长好就收了。”用这样的米蒸饭,老孙事先要将米泡足 15 分钟。几斤米配几两水蒸,他都是试验过的。最先煮沸水,看到铁锅里的蒸气上来时,往里面放生米,放到木桶 1/5 的位置,平铺开来。凭蒸气中的水分
15、,让米粒胀足。这时候底层的米最靠近水蒸气,木桶里是不用添加水的。 当一层米蒸得差不多时,老孙要往里面添米,并且加水。不同分量的米,在不同时间淘好。例如蒸第一层米的时候,第二层待蒸的米就在水里泡着,时间要计算好。老孙添好了米,就要往灶里不停地加柴火。他说除了木头和竹子,稻草也是很好的燃料。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稻草也是稻谷的一部分。用稻草烧稻米,这是古人运用自然的方法。 在一桶米差不多蒸好时,要做一件比较费力的事,就是让米透气。老孙打开桶盖,把 1/5 以上位置几乎半熟的米饭全部盛出来,放到大铁盆里。他用铲子翻捣最底层的米,用筷子在不同的位置戳一戳,给它们透气。然后再把盛出来的米饭放回 桶里,并
16、要不断翻捣,让热气流通-这大概是米饭有空气感的秘诀了。当然这件事很危险,蒸气的温度非常高,老孙曾经被烫伤过。而在 33 摄氏度的户外蒸饭、烧柴火,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在田里看着他烧柴时,我被烟呛得不行,他却还是很淡定。目睹了全部过程后,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在看着土灶里的柴燃烧的时候,他和我饶有兴趣地聊了点别的。老孙说他当了 20 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当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一样东西:实践。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
17、吧。专注于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 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专心 听他讲一生的故事,是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消解我失去他的痛楚。老孙说他经历了太多丧事-每做一次这样的蒸饭,可能就意味着经历一场死别。而 78 岁的他把饭做得那么好,让人欲罢不能。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成就。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做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老孙详细告知用米的讲究、烧饭的材料、蒸饭的程序,这样处理表明他既坦然自得, 又想让大家吃得放心。B. 我用“咖啡烘焙是各种物质和条件配比的化学反应”来
18、类比,说明蒸饭必须讲究比 例,是一门重要学问。C. 老孙经历丰富,自学会计、学习蒸饭,都是自己摸索出了规律,又喜欢读书,说明他 的成功主要来自于自身努力。D. 文章结尾写“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是因为老孙的话使我明白了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又弥补了“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饭后,人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诀窍,表明米饭很受欢迎,也为下文“我”与老人的进一步交谈作好了铺垫。B. 丧礼上“哀乐的鼓号齐鸣,十分喧闹”与文章开头“葬礼的仪式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以看出人们表面上悲伤,实则淡漠。C. 作者描写老孙蒸饭时运用了一系列
19、动词:“打开”“盛出来”“放”“翻捣”“戳”“放 回”“翻捣”等表现了蒸饭的繁复工艺。D. 本文语言真实自然,朴实无华,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比如老孙说“稻草也是很 好的燃料”是“因为米粒就长在稻谷里”。8. 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一片农田”在文中的作用。(4 分)9. 请以蒸饭匠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萧詧,字理孙,梁武帝之孙,昭明太子统之第三子。初,昭明卒,梁武帝舍詧兄弟而立 简文。詧既以其昆弟不得为嗣,常怀不平。以梁武帝衰老,朝多秕政,
20、有败亡之渐,遂蓄聚货财,交通宾客,折节下之。又以襄阳形胜之地,时平足以树根本,世乱可以图霸功,遂克己励节,树恩于百姓,务修刑政,志存绥养。太清二年,梁武帝以詧兄河东王誉为湘州刺史,徙湘州刺史张缵为雍州以代詧。缵恃其才望轻誉少年州府迎候有阙誉深衔之及至镇遂托疾不与缵相见后闻侯景作乱颇凌蹙缵属侯景已请和,梁武帝诏罢援军,誉自江口将旋湘镇。缵乃贻梁元帝书曰:“河东戴樯上水,欲袭江陵。岳阳在雍,共谋不逞。”梁元帝乃令王僧辩等攻誉于湘州。詧时以誉危急,率众二万以救之。会大雨暴至,众颇离心。其将杜岸等以其属降于江陵。 詧众夜遁归襄阳。初,詧囚张缵于军,至是,先杀缵而后退焉。后詧遣将攻拔岸等,尽诛诸杜宗族亲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3488.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