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 南昌 2013 2014 学年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倔强(ju)哈达(h)豁免权(hu)旋风(xun)B坎坷(k)唠叨(lo)牛皮癣(xun)友谊(y)C中听(zhng)桧树(gu)软着陆(zhu)腈纶(qng)D吱声(z)胆怯(qi)蒸馏水(li)狡黠(x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恢谐 扫描 天然气 融会贯通B博弈 摩娑 亲和力 自负赢亏C松弛 绿洲 哈密瓜 小题大做D告罄 平添 流水帐 微言大意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
2、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高考资源网B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人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
3、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5下列八句语句,上下文衔接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的他乡许是你的故乡 将是所有人故乡的变化 每一个他乡的变化 他乡以后许是故乡 聚焦两会现场 这是所有离家的人 留给远方的心愿 关注社会民生 A. - B. - C. - D. -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
4、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B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C宝玉去探望生病的宝钗。宝钗看见通灵宝玉上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袭人说这与宝钗项圈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孔子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是说教师要选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论语)来源:www.s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道不远人”:处处把目
5、光投向现实世界杨国荣 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
6、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
7、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
8、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
9、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
10、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7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8下列理解和分析与
11、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9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
12、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共9分,每小题3分)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 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
13、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汲黯曰:“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封平津侯。弘为
14、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隠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节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病:毛病B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 推:推让C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 拟:比拟、类似D士亦以此贤之。 贤:贤德,意动用法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弘乃病免归 问今是
15、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而又缘饰以儒术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C弘奉禄皆以给之 亦足以畅叙幽情D食一肉脱粟之饭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2对下列文言文段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臣 闻/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B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C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16、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D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室/ 弃 无 用 之 费 / 损 不 急 之 官 /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第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8分)13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4分)(2)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4分)(3)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4分) 14、阅读下面的诗
17、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注:乌:乌鸦。愔愔:寂静无声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5古诗文填空(8分)1. 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2. 学而不思则罔, 3. 人能弘道, 4. ,则远怨矣!5. 岁寒, 6. 欲速则不达, 7. 君子之于天下也, , 无莫也,义之与比五(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小题。幽径悲剧 季羡林出家门,右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789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