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13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案导学设计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3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本文作为史记中著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
2、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当然,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人物名片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山东德州陵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蔺相如(前329前259),战国时赵国大臣,今河北曲阳人,一说是山西临汾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先前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后被举荐,得到重用,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上卿。二、背景资料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
3、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公元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板(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询问(3)拜送书于庭庭同廷;朝廷(4)召有司案图案同按;比画,指示(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同佯;假装(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
4、束者也缪同穆;(释义略)(7)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介同芥;小草(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同熟;仔细(9)请奉盆缶瓦秦王缶瓦同缶;盛酒浆的瓦器2解释下列多义词。(1)幸(2)负(3)使(4)引(5)徒(6)以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说明活用情况。(1)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使动用法(2)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名词作动词(3)乃使其从者衣褐:穿,名词作动词(4)怀其璧,从径道亡:怀揣,名词作动词(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名词作状语(6)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名词作状语(7)左右欲刃相如:杀,名词作动词(8)毕礼而归之:使回去,使动用法(9)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意动
5、用法(10)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以为先,以为后,意动用法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1)其势必不敢留君古义:两个词,“势”指那情势,“必”指一定今义:一定(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侍臣今义:左边和右边(3)请指示王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的命令(4)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5)于是相如前进缶瓦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到处说今义:公开宣称(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近亲及姻亲今义:姻亲(8)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古义:不前往今义:不可以5判断下列句式类型并翻译。(1)廉颇者
6、,赵之良将也。(判断句)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译文: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4)以勇气闻于诸侯。(状语后置句)译文:凭借勇气在诸侯各国中出了名。(5)会于西河外渑池。(状语后置句)译文:在西河外的渑池会面。(6)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译文:凭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7)今君乃亡赵走燕。(省略句)译文:现在您竟然从赵国逃跑去投奔燕国。(8)徒见欺。(被动句)译文:白白地被(秦国)欺骗。(9)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译文:而且您又被赵王宠爱。6名句默写。(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7、,徒以吾两人在也。(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整体感知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辩、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国难当头竭尽忠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二、问题探究1文章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答案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7825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