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东省 济南
- 资源描述:
-
1、章丘四中2018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文言基础知识(每小题2.5分,共50分)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B. 且硕茂,早实以蕃 实:果实C. 微风鼓浪 鼓:振动D.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B项,“实:果实”错误,“且硕茂,早实以蕃”的意思是: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而且多。“实”,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为“结果实”。B错误。故选B。【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
2、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父丧致客,数郡毕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则仆偿前辱之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崖限当道者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3、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而”通“尔”,你们的。“失”通“佚(y)”,散失。“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责”通“债”,债务。“摩”通“磨”,磨灭。“底”通“抵”,大都。故选D。【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3.下列各组划线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以吾
4、一日长乎尔(成长)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写)B. 思垂空文以自见(看见) 欲使汝曹不忘之耳(你们)C. 隆然伏行(弯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好)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长:成长”错误,“以吾一日长乎尔”的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所以“长”的意思是“年长”。“撰:撰写”错误,“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意思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撰:同“供”,善言,此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A有错误
5、。B项,“见:看见”错误,“思垂空文以自见”的意思是: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所以“见”的意思是“思想”。B有错误。C项,正确。D项,“适:恰好”错误,“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所以“适”的意思是“到”。“原:原来”错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意思是:分析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所以“原”的意思是“推究,推本求源”。D有错误。故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
6、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4.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为国以礼 由也为之B. 方六七十 且知方也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D. 如或知尔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A项,两个“为”都是动词,“治理”的意思。B项,第一个“方”,动词
7、,“纵横”的意思;第二个“方”,名词,“做人的道理”的意思。C项,两个“系”,都是动词,“捆绑”的意思。 D项,两个“或”,都是不定代词,“有的人”的意思。故选B。【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病偻,隆然伏行 名词作动词,患病B. 明烛天南 名词作动词,照亮C. 微风
8、鼓浪 名词作动词,振动,拍击D.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名词作动词,鸣响,发出声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D项,“鸣,名词作动词,鸣响,发出声音”错误,“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响、发出声音。D错误。故选D。【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
9、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6.下列句中加点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B. 驼业种树C.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A项,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B项,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C项,理:道理,没有活用。D项,舟:名词活用作动词,乘舟。故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
10、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木之性日以离矣B.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C. 汶水西流,济水东流D. 事不目见耳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A项
11、,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B项,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C项,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D项,目,耳: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故选B。【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用法相同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移之官理可乎忧劳
12、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函梁君臣之首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忧:为动用法,为担忧。硕:使动用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爪:名词活用作动词,掐、抓,用指甲划破。官:名词活用作动词,做官兴,亡: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忽微: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容易忽视的微小的事情。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故选A。【点睛】推断文言实
13、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9.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居则曰:不吾知也B. 是以不愿子孙效之也C.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D. 故不我若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
14、、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A项,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意思是“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B项,是以不愿子孙效之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是不愿子孙效之也”,“是以不愿子孙效之也”的意思是: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C项,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的意思是:凡是长安建造观赏游乐场所的豪富人,以及种树卖果的人。D项,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
15、序为“故不若我也”,“故不我若也”的意思是: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故选C。【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10.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句)B.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判断句)C. 州郡以为言(省略句)D. 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
16、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A项,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里“何”作“为”的宾语,正常语序为“吾又能为何哉”。“吾又何能为哉”的意思是:我又能做什么呢?A正确。B项,“判断句”错误,“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的意思是: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此句为一般陈述句,不是判断句。B错误。C项,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正常语序为“州郡以之为言”,“州郡以为言”的意思是:州郡官员把这情况告诉我。C正确。D项,状
17、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潭上得双石”,“得双石于潭上”的意思是: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D正确。故选B。【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 智勇多困于所溺D. 仲尼厄而作春秋【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
18、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A项,两个“为”,“向,对”的意思,不表被动,“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的意思是:然而这是可以对有智慧的人说讲讨论,难以向粗俗的人说(解释)的。B项,“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意思是:进而导致其身死国灭,被天下的人们所讥笑。C项,“于”表被动,“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意思是: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D项,“厄”表被动,厄:受困窘。“仲尼厄而作春秋”的意思是:孔子受困窘而
19、作春秋故选A。【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12.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国以礼今以钟磬置水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古之人不余欺也石之铿然有声者不吾知也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
20、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宾语前置句,“以”在这是做介词,而“何”做宾语提到了前面,正常语序为“以何”,翻译成“用什么”,“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意思是:又用什么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 正常语序为“以之为官戒”,“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的意思是: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戒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的意思是:凡是长安建造观赏
21、游乐场所的豪富人,以及种树卖果的人。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为国以礼”的意思是:用礼义治理国家。省略句。“置”和“水中” 的中间省略了介词“于”,“今以钟磬置水中”的意思是: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中。被动句,“放逐”意念被动,“被流放”的意思,“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意思是:屈原被流放,才写出了离骚。被动句,“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意思是:进而导致其身死国灭,被天下的人们所讥笑。宾语前置句。“古之人”是主语,“欺”是谓语,“余”是宾语;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但是现在他把“余”这个宾语放在谓语“欺”前面了,所以这句话的句式是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意思是
22、:古人没有欺骗我啊!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者之石”定语后置,“石之铿然有声者”的意思是:铿铿的发出声音的石头。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不吾知也”的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所以是宾语前置句,是省略句,是定语后置句,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是被动句。故选C。【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13.下列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北山愚公者,年且
23、九十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 驼所种树,无不活,且硕茂D.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与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中且字意思相同的一项”,例句,且:而且;A项,且:将近;B项,且:姑且;C项,且:而且;D项,且:尚且。故选C。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庙堂之高B. 越长城之限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D. 其阴,济水东流 阴听察知贼区处,擒贼,斩以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
24、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半山居雾若带然”的意思是: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所以“居”地意思是“停留”。“居庙堂之高”的意思是: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居”是“处在”的意思。加点词含义不相同。B项,“越长城之限”的意思是:越过长城的城墙。所以“限”的意思是“界限”。“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的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所以“限”的意思是“限度”。加点词含义不相同。C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意思是: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所以“始”的意思是“才”。“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的
25、意思是:到了唐代的李渤才亲自查访到那个遗迹。所以“始”的意思是“才”。加点词含义相同。D项,“其阴,济水东流”的意思是: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所以“阴”的意思是“北面”。“阴听察知贼区处,擒贼,斩以徇”的意思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所以“阴”的意思是“暗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故选C。【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
26、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15.下列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适”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B.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C.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D. (贾谊)适长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例句:“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所以“适”的意思是“到”。A项,“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意思是: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所以“适”的意思是“享受”。B项,“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意思是: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所以
27、“适”的意思是“出嫁”。C项,“从上观之,适与地平”的意思是:从上面观察它恰好与周围的高地一样平。所以“适”的意思是“恰好”。D项,“(贾谊)适长沙”的意思是:(贾谊)到长沙。所以“适”的意思是“到”。故选D。【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1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28、B.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不遗余力C.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赂秦耶D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意思是:左丘明双眼失明,才写得出国语。所以“厥”的意思是“才,于是”。“思厥先祖父”的意思是: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所以“厥”的意思是“他,他们”。加点词含义不相同。B项,“此三者,吾遗恨也”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所以“遗”的意思是“遗留、未完成”。“不遗余力”的意思是: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所以“遗”的意思是“
29、遗留、保留”。加点词含义相同。C项,“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意思是:子路轻率的回答说。所以“率”的意思是“轻率,草率”。“率赂秦耶”的意思是: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所以“率”的意思是“全都”。加点词含义不相同。D项,“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意思是: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所以“殆”的意思是“大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意思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所以“殆”的意思是“危险、失败”。加点词含义不相同。故选B。【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
30、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17.选出下列表述中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A. 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又叫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七月大约相当于公历的8月。B.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石钟山记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即是此意。C. 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
31、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或者城池。D. 登泰山记文末写“桐城姚鼐记”,是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是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错误,“桐城”标明自己的“籍贯”,而非文学流派。D错误。故选D。【点睛】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
32、称,始于战国。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18.选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A.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如“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南面。B. 行宫是指我国古代皇帝出外寻访时居住的处所。C. “戊申晦”中的“戊申”是古代干支记日,而“晦”则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此外,古代农历每月十五称为“望”,十六是“既望”。D.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发愤著书”说,与后世钟嵘“托诗以怨”说、韩愈“不平则鸣
33、”说以及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提出来的“诗穷而后工”说有相通之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而晦则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错误,“晦”指农历每月月末的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初一。C错误。故选C。【点睛】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037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