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同步练习: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必修5同步练习: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2015 2016 学年 语文 必修 同步 练习 11 中国建筑 特征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殷代(yn)抱厦(sh)墁地(mn)果脯(f)B.颤抖(zhn)额枋(fn)靓妆(jng)靓女(ling)C.戗兽(qin)玷辱(din)胡诌(zhu)谄谀(chn)D.穹宇(qin)瞠目(chng)觊觎(y)相觑(q)解析:B项,“颤抖”的“颤”应读“chn”。答案:B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各级政府部门。(2)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创造性地采用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
2、式,以突出全面互动的特点。(3)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A.责无旁贷独出机杼巧夺天工B.当仁不让独出心裁巧夺天工C.责无旁贷独出心裁妙手偶得D.当仁不让独出机杼妙手偶得解析:“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当仁不让”,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此处不合语境。“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独到,别具一格,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独出机杼”,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用错对象。“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巧夺
3、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精巧。不合语境。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B.2014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571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C.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团结一心,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我们就能够开创崭新的未来,共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
4、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解析: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 “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共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搭配不当,可改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答案:D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是多么衷心地期望古典与新潮在我热爱的这块土地上的融合,期盼历史与人文有机地嬗递与链接哪怕是留一条秦砖汉瓦的古巷或是建筑出有民族特色保留古民居韵味的住宅,这方面不乏成功的范例。,。,才能在享有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感受历史、传统和古典的优美拥有厚重深沉的文化根基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
5、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让古巷的清丽月色与广场的七彩霓虹、高楼的泛光灯火交相辉映让生活在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上忙碌的人们仍然可以看见星空月色,听得春雨的淅沥,嗅得冬雪的甘甜A.B.C.D.解析:承接前句举“范例”:古巷、广场、高楼。在所举范例的基础上谈“融合”的意义:“让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的芳香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中“让生活在”紧承句中的“在今日的生活中依然飘逸”,具体阐释“融合”。总结“古典与新潮融合,历史与人文嬗递与链接”的意义,先“拥有”才能“感受”,所以顺序是。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
6、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造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
7、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是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结构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37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