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第4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共41张PPT).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其不可而为之
- 资源描述:
-
1、导入新课v 张岱四书遇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而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去做。孔子不因为是否成功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论语选读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学习目标v 1、通过启发式的提问,隐士与斗士对比探讨,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v 2、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树立坚毅品质。v 重点:v 1、通过隐士与孔子之徒的对比,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v 2、辩证地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内涵。v 难点
2、: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v 主要是认识“不可”与“为”的关系。即使明知结果必定毫无结果,但他认为此事该“为”,明知“不可”也要“为”。解题v 知知道v 其代词它,v 不可不可能实现v 而却v 为做v 之代词,具体指前面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基础知识整理之重要词语:v 1、孔子沐浴而朝:指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等。2、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3、趋而辟之:趋:快步走;辟:通“避”。4、使子路问津焉:渡口。5、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通“尔”。6、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同相处。7、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改变。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9、植
3、其杖而芸:植:立;芸:通“耘”。10、明日,子路行:第二天。11、使子路反见之:通“返”。12、鄙哉,硁硁乎:偏狭。斯己而已矣:守己,洁身自好。13:深则厉,浅则揭。14、末之难矣:辩驳。正音:舆长沮执辔辍怃然耰耦yjpichuwyuu词类活用v1、止子路宿:使动,使止、留。v2、杀鸡为黍而食之:s,使吃,给吃。v3、见其二子焉:xin,使相见。v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均为使动。文言句式:v 省略句1、(孔子)之三子告(之),(三子)不可。2、(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3、子路行,以(之)告。4、鸟兽不可与(之)同群。5、丘不与(之)易也。6、(子路)至,则(丈人)行矣。文言句式v
4、 省略句:1、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即“谁与”,与谁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非与斯 人之徒而与谁3、晨门曰:“奚自?”:自奚4、莫己知也:莫知己也5、果哉,末之难矣:末难之矣固定结构: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之士哉:与其哪比得上内容概括:v沐浴而朝楚狂接舆v长沮桀溺荷条丈人v击磬于卫凤鸟不至探究一:v读“沐浴而朝”思考:孔子这时已经不是鲁国的司寇了,但为什么听到“陈成子弑简公”后要“告于哀公”?为什么还要“沐浴而朝”?v要点:对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评点:陈成子弑(不用“杀”字,而用“弑”字,一针见血)简公。孔子沐浴(以示庄重和虔诚)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孔子直呼其名,主要体
5、现了孔子对他弑君行为的愤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实属无奈,鲁国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掌握了实权,以致国君都没有实际的决断权。)春秋笔法v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探究二v 读“楚狂接舆”思考: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接舆为什么嘲笑孔子?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v 要点:“
6、凤鸟待圣君乃见”,当时政治礼崩乐坏,孔子不应这样做。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么含义?v 凤歌笑孔子,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一个隐者,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而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希望其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楚狂人把孔子比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要还要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你觉
7、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v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图,即认为从政已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探究三:v 读“长沮桀溺”思考:“津”指什么?长沮说“是知津矣”有何深意?“滔滔者”比喻什么,桀溺的话是什么意思?孔子“怃然”表现了他什么心理,他赞同隐士的观点吗?v 要点:孔子以天下为己任,应该知道天下的出路的;天下滔滔,谁能改变,“避人之士”不如“避世之士”;失落无奈;正因为天下越乱,才越要去改变呀。探究四:v 读“荷蓧丈人”思考:丈人如何评价孔子?子路又是如何评价丈人的?v 要点:周游求仕,
8、不事稼穑;长幼之序不可废,君臣之义岂可废,这是乱大伦,君子不为也。探究五:v 读“击磬于卫”思考:“深则厉,浅则揭”比喻什么,它是针对什么而说的?v 要点: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洁身自好。v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v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v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v 2赞成孔子的观点。v 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v
9、 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v 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v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v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v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1、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v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与荷蒉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877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3课 荷花第二课时|人教新课标 (共11张PPT).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