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语文 一轮 复习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阅读 答题 技巧 模板
- 资源描述:
-
1、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模板1文章体裁是什么?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能通过六要素理解记叙文。3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其次,是要掌握文章中心句子的特点。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1)从题目去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2)从总起句去找。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
2、所以就是中心句。3)从结尾上去找。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4)从反复句上去找。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5)从议论句上去找。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8)从过渡句上去找。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1)借助题目。2)要素归纳法。3)摘录主要句子。4)合并段意。5)人物、事物、事件格式。格式1
3、:1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什么。3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格式2:略式:人物+事件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补充:归纳文章中心的途径题目;中心句;开头结尾;内容感知。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具体方法:1、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2、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
4、尾句。3、找标志词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如何品问题目:从内容、中心、线索、设置悬念、修辞(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不同含义(题目不同含义: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等六个方面体会。8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9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
5、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
6、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7、。(11)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12)以小见大:通俗易懂,易于引起读者兴趣。(13)反语(反讽):有2种作用: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遇到其他手法请及时补允。(14)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5)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16)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17)采用题记,显得隽永深刻,有文采。(18)开头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和定基调。(写作)表现手法类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3)结合文句内容作答。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
8、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10,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思想内容和结构)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3、说明文的分类(1) 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如死
9、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0、:1、 从分析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2、 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3、 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
11、”(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三)、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
12、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四)领会“十大”说明方
13、法巧记方法:分列作下举,打摹作图引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2、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中介绍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3、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
14、,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如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对克隆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即下定义为“不仅仅指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都叫克隆”。5、 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
15、理解和认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说明“纬度位置对物候的影响”,作者便例举了南京和北京的桃花、刺槐花开花的时间加以说明。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作用:能
16、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10、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作用: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
17、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准确的
18、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1、 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2、 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3、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1、 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二、说明文考类题及答题技巧1、考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
19、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2、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3、考察说明顺序。常见题型:对某些段落或语句的顺序是否能调换。答:A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者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调换后不符合逻辑。B 在总分关系中,分部分与前文总部相照应。常见题型:文章这样安排顺序有何好处?答: A文章是按照顺序进行说明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B和前文存在意义对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