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论教养教案(部编九上语文).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教养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教养 教案 部编九上 语文
- 资源描述:
-
1、9* 论教养【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2.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及作用。3.了解良好的教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教养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提示:给同学们展示两幅有关教养的图片。(出示课件1)教师引导:同学们,第一幅图片反映这个人的教养低,第二幅图片反映这个小朋友的有教养的举止。可见, 教养跟年龄无关,成功人士也有没教养的行为,天真可爱的孩子也
2、知道礼义廉耻。那么,什么才是“有教养”呢?我们来听听苏联学者利哈乔夫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出示课件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论教养,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9* 论教养(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了解这课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教师指正:(出示课件5)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作家。192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长期从事古代俄罗斯文学和文化研究。著作有善与美书简思考俄罗斯俄罗斯文化等。(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这课背景的课件,讲解这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
3、准备。预设:(出示课件6)论教养选自世界文学2007年第3期。谷羽译。有删改。这篇文章收录在利哈乔夫为青少年写的 善与美书简。书中有三十封信,论述心灵美、行为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文笔亲切、平易、生动,深入浅出,联系生活阐述哲理,耐人寻味,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的修养问题。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7)提示:“恪守”中的“恪”不能读为“g”;“箴言”中的“箴”不可以读为“xin”。(2)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8、9)提示 :“彬彬有礼”侧重形容人的态度,对人有礼貌。例如:常听人说起北平商店的伙计接待客人如何的彬彬有礼,一团和气,并且举出许多实例证明其言之不虚。(梁实秋商店
4、礼貌)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读课文第1段,说说文章开头段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11)学生回答:开门见山,引入论题,指出良好的教养的三个来源家庭、学校和自身。2.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出示课件12)(阅读后思考分析。)预设:假如一个人在家里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的所作所为都缺乏教养的话,很难相信他能在其他地方做出有教养的举动。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1.读课文第5-10段,说说没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教师: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分析回答。学生1抢答:在家里,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对妻子
5、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家里有人在看书或做功课,也总是把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放得很响,或高声说话。(出示课件13)学生2抢答: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出示课件13)学生3抢答:进入成年后,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出示课件14)学生4抢答:当着外人的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出示课件14)2.读课文第11、12段,说说有教养的表现有哪些,并列举出来。(出示课件15)(学生阅读这两段文字,然后思考回答)预设1: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预设2: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预设3
6、: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擂。预设4: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预设5: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学生自主讨论:作者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出示课件16)预设:运用对比论证,在生活中“无教养”的例子司空见惯,很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自己身上。作者直接将“无教养”的例子列举出来,可以给读者一个对照,明白这些现象就是“无教养”的表现,让读者对“教养”有更明确的认识。然后再谈“有教养”就显得顺理成章,不管是从认知规律还是情理上也容易让读者接受。 要求学生说一说: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______即景》PPT课件.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