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类型专题33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03314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57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鱼我所欲也
    资源描述:

    1、专题33: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

    2、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性善论”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述,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孟子艺术特色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

    3、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作者文学成就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他的文章前襟如话,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文

    4、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其形式上虽然没有脱离语录体,但相比之于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一书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贾谊、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散文家,他们说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气势的奔放、词锋的锐利,都受到孟子的影响。作者的轶事典故孟母三迁、 孟子受教、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

    5、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创作背景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孟子成语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梁惠王上不

    6、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梁惠王下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公孙丑上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绰绰有余滕文公上为富不仁,守望相助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吊民伐罪离娄上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 何出此言,陈善闭邪离娄下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万章

    7、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觉万章下却之不恭,知人论世告子上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告子下以邻为壑 拒人千里尽心上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字音不为苟得也(wi,动词,做,干);所恶(W,动词,厌恶);箪(d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羹(gng 汤);蹴(c 用脚踢);为宫室之美(wi,介词,为了)朗读节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8、,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n)食/,一豆羹(g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受/;蹴(c)/尔/

    9、而与之,乞人/不屑(xi)/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与(y)?乡(xing)/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i)之/;乡/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我/而/为(w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重点词语(1)亦:也。(2)欲:喜爱。(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胜于。(7)于:比。(8)故:所以,因此

    10、。(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辟:一作“避”。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因此。(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9)豆:古代一

    11、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30)则:就。(31)弗:不。(32)得:得到。(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6)蹴:用脚踢。(37)而:表修饰。(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40)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6 (41)宫室:住

    12、宅。(42)奉:侍奉。(43)穷乏者:穷人。(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45)与:通“欤”,语气助词。(46)乡,通“向”,原先,从前(47)已:停止。(48)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通假字1. “辟”通“避”,躲避2. “辩”通“辨”,辨别3. “得”通“德”,感激4. “与”通“欤”,语气助词5. “乡”通“向”,从前古今异义1钟 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 是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 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4 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5 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

    13、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一词多义1. 而 呼尔而与之。或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不译。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承接,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承接,就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转折,却2.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4. 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 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做,干6.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

    14、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8.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9. 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11. 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

    15、生者。 因12. 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 连词,这里表因果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特殊句式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2)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

    16、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17、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

    18、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行文思路第一层:举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二层:举接受万钟俸禄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不能见利忘义第三层与第一部分结束相呼应,把上述人的行为归纳为“失其本心”。主旨归纳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阐述了“生”和“义”的关系,从而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然后以“嗟来之食”和“万钟”为例进行阐述,告诚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艺术特色一、逻辑严密,雄辩有力孟子长于言辞,其文势磅礴,论证严密,富于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这篇文章中显现得淋漓尽

    19、致。就以课文第一段为例: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巧妙地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接着从正面阐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苟且偷生;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可恶的,所以不避杀身之祸。接着进一步论证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先用假设推理的方式论证,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生更可贵,那么人们就会用各种手段苟且偷生;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恶,那么人们就会挖空心思逃避杀身之祸。接着用事实证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种手段求生却不用;有的人做某种事情,可以免死却不做。于是得出结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0、义是存在于内心之中的,“义比“生”更重要,“不义”比死更可恶。最后一句得出结论:“舍生取义”的美德,本来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不使它丧失罢了。论证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二、 运用比喻,通俗易懂“生”和“义”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这二者之间该如何的取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论证了论点,做到了“喻巧而理至”。文章一开始便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者也。”用“鱼比喻“生”,以“熊掌”喻“义“鱼”和“熊掌”都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味美的食物,给定二者只能选其一时,因为“熊掌”比“鱼”珍贵,自然人们会选择“熊掌”了,由

    21、此自然引出文章的题旨“舍生取义”,这种以一般的生活经验作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既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说得十分浅显明白,又形象生动,引人人胜。同时也巧妙的引出了中心论点,显得水到渠成而不突兀,给读者鲜明的印象。三、正反对比,说理透彻为了让说理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述更严密、深刻、有力。如课文第二段,作者以乞人不受、不屑不义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人共有的天性;第三段又以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天性,我对此不屑一顾但世人却是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苦苦追求。“一箪食,一豆美”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无论是“万钟

    22、!,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美”,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进而论证了舍生取利是丧失本心。理解性默写1. 鱼我所欲也中解释了不苟且偷生,而要舍生取义的原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正确对待功名利禄的的句子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孟子认为在处理“生”和“义”两者的关系时,我们应当做到: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的“向善论”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5.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我们应该: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6.写出追求功名利禄而违背道义是因为丧失本性的句子是:是亦

    23、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7.写行人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句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8.写乞丐不屑于接受用耻辱换来的食物的句子: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问题探究第一段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阐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1、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一书,此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概括选段的内容。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选文中哪一句话概括全篇的大意?(或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所欲有甚于生

    24、者,所恶有甚于死者。(3) “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因此,为了义可以不为苟得也,为了反对不义可以患有所不辟。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证明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比生命更宝贵的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是不义。接着从反面论正,说明人之所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5、对于作者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阐述理由。第二段举例论证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其本心”。1、概括选段的内容。举例论证

    25、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其本心”。2、“一箪食,一豆羹”对于“乞人”具有怎样的重要的作用?(用原文来回答)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请指出“失其本心”的都是哪些人?(用原文回答)为宫室之美者、为妻妾之奉者;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者。4、“此之谓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5、 “一箪食,一豆羹”这个典故很有名,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突出它对于生的重要性。6、“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跳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证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同时也衬托出下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26、之”的错误。7、“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不失本心”。本心指的是人的羞耻之心。可以联系当前社会青年一代强调突出“自我”及“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等论调,结合本文观点来谈。8、从文中能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重义轻财,甚至可以为道义牺牲。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句反问有何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论辩力量。10、选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11、孟子曾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本文中的“义”指的是其中的哪种品德?恻隐之心12、从全文看,作者有力

    27、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中心: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教材习题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舍生取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本心

    28、”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差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 介词,表示比较;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2. 做为了3. 给予;同“软”,语气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

    29、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示例】一身侠胆的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秦宫,慷慨就义;大义凛然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用自己的生命为舍生取义做了最好的注解;还有“一腔热血勤珍重”的秋瑾女侠,“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先生,无不是舍生取义的楷模。在今天,舍生取义的观点仍应该值得提倡。为了正义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有时我们需要舍弃自我利益,这就是新时代“舍生取义”的表现。五、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示例】两个人各有一本不一样的书,都把自己的那本看完了,他们各自看了一本书。如果他们将自己的书交换阅读,那么,书虽然没有增加,但两个人却各自看了两本书。这说明了分享的好处。三、 鱼我所欲也词语译文梳理三、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三、鱼我所欲也结构分析四、鱼我所欲也思维图示五、鱼我所欲也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专题33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314.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高中语文必修2 新人教版课件 第6课《孔雀东南飞》6(90张).ppt高中语文必修2 新人教版课件 第6课《孔雀东南飞》6(90张).ppt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感受艺术魅力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感受艺术魅力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德厚流光千秋永在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德厚流光千秋永在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一代诗杰话王勃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 一代诗杰话王勃主题单元设计 鲁教版.doc
  • 2021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2021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试卷(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2021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试卷(无答案) 新人教版.doc
  • 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版课件:第四单元 高中语文 4.10.1《别了“不列颠尼亚”》.ppt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版课件:第四单元 高中语文 4.10.1《别了“不列颠尼亚”》.ppt
  • 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ppt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记念刘和珍君》.ppt
  • 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3.8《小狗包弟》.ppt高中语文必修1新人教版课件:第三单元 3.8《小狗包弟》.ppt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期末同步习题新人教版20210610193.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最苦与最乐期末同步习题新人教版20210610193.doc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期末同步习题新人教版20210610192.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期末同步习题新人教版20210610192.doc
  • 高中语文全程学习方略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语文版必修2).ppt高中语文全程学习方略课件:第5课《杜甫诗四首》(语文版必修2).ppt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期末同步习题新人教版20210610186.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期末同步习题新人教版20210610186.doc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最苦与最乐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最苦与最乐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半棵树(共21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半棵树(共21张PPT) .ppt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 (2).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 驿路梨花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 (2).doc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雪白的墙(共15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雪白的墙(共15张PPT) .ppt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一个小农家的暮(共28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一个小农家的暮(共28张PPT) .ppt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预言(共17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预言(共17张PPT) .ppt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蛇(共12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蛇(共12张PPT) .ppt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 木兰诗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 木兰诗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 项羽之死(共20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 项羽之死(共20张PPT) .ppt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阿长与《山海经》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阿长与《山海经》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共23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 阿房宫赋(共23张PPT) .ppt
  • 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2021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期末同步习题 新人教版.doc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共63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共63张PPT) .ppt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共23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共23张PPT) .ppt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登岳阳楼(共14张PPT) .ppt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 登岳阳楼(共14张PPT) .ppt
  • 相关搜索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