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3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鱼我所欲也
- 资源描述:
-
1、专题33: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
2、三万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性善论”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人性论述,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孟子艺术特色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
3、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作者文学成就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以“言近而指远”为“善言”(尽心下)。他的文章前襟如话,明白晓畅,而又寓意深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其文
4、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其形式上虽然没有脱离语录体,但相比之于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孟子一书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深远,如贾谊、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散文家,他们说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气势的奔放、词锋的锐利,都受到孟子的影响。作者的轶事典故孟母三迁、 孟子受教、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作品简介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
5、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创作背景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孟子成语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梁惠王上不
6、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梁惠王下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流连忘返公孙丑上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绰绰有余滕文公上为富不仁,守望相助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吊民伐罪离娄上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 何出此言,陈善闭邪离娄下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万章
7、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觉万章下却之不恭,知人论世告子上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告子下以邻为壑 拒人千里尽心上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尽心下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字音不为苟得也(wi,动词,做,干);所恶(W,动词,厌恶);箪(d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羹(gng 汤);蹴(c 用脚踢);为宫室之美(wi,介词,为了)朗读节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8、,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所恶(w)/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患者/何不为(w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患/而有/不为(w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n)食/,一豆羹(gng)/,得之/则/生,弗(f)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受/;蹴(c)/尔/
9、而与之,乞人/不屑(xi)/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我与(y)?乡(xing)/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乡/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i)之/;乡/为(w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我/而/为(w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重点词语(1)亦:也。(2)欲:喜爱。(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胜于。(7)于:比。(8)故:所以,因此
10、。(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辟:一作“避”。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因此。(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9)豆:古代一
11、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30)则:就。(31)弗:不。(32)得:得到。(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6)蹴:用脚踢。(37)而:表修饰。(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40)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6 (41)宫室:住
12、宅。(42)奉:侍奉。(43)穷乏者:穷人。(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45)与:通“欤”,语气助词。(46)乡,通“向”,原先,从前(47)已:停止。(48)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通假字1. “辟”通“避”,躲避2. “辩”通“辨”,辨别3. “得”通“德”,感激4. “与”通“欤”,语气助词5. “乡”通“向”,从前古今异义1钟 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2 是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3 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4 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5 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
13、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一词多义1. 而 呼尔而与之。或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不译。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承接,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承接,就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转折,却2. 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4. 得 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 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故不为苟得也 动词,做,干6.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
14、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8.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9. 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11. 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31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