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评课古诗两首泊船瓜洲_人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古诗 两首泊船瓜洲 人教版
- 资源描述:
-
1、六年级上语文评课-古诗两首泊船瓜洲人教版泊船瓜洲这首诗是王安石在第二次赴京任命途中,经过瓜洲时写的一首小诗,此次北上进京,正是他被贬后再次被宋神宗启用。此去前途如何,仕途怎样,理想能否实现,王安石自己根本也就没有底。所以,当船停泊在瓜洲,当月亮升起,当春风拂面的时候,诗人不觉之间想起家乡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和对前途渺茫的无奈之情。在教学这首古诗时,陈老师正是抓住了“情”这一元素,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让学生既能够感受到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又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熏陶。陈老师运用了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种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
2、,把学生带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之中。一、师生互动,深入探究:一堂好课,关键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对文本的解读和理念的落实。陈树民老师独到之处在于,杜绝了泛泛而谈,撇开了蜻蜓点水,而是机智地抛出了三个问题,取得了不匪的效果。“三个地点,你觉得瓜洲离家是远还是近?”一个远,一个近,远的是实际距离,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虽远在千里之外,却近在咫尺,可见诗人用词之准确利用三个地点,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绿字用得好还是不好?”品味古诗用字之巧妙,最是感受古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的有效手段。树民老师先是旁征博引,将“推敲”的典故信手拈来,然后比较“绿”与其他字词的差别,感受到“绿”体现了绿得有层次,绿得有
3、色泽,绿得有动感,绿得有生机,更感受到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家乡的思念。“吹绿的只是江南岸吗”,第三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波动,学生立刻开始研究终于明白:不仅仅吹绿了江南岸,同样江北也应该绿了,但思乡之情太切,太急,所以,心中、眼中,就只有江南岸绿了。三个问题,震撼了学生三次。巧妙的三次,看似不经意,却实实激发了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思念家乡,有家不能回,有理想却无法实现的矛盾心理,有诗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可以体现。二、借画品诗,看画悟情:本节课中陈老师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简笔画,变抽象为形象,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第一句时,陈老师在黑板用简笔画的形式勾画出了“京口”、“瓜洲”和“钟山”的位置,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行驶在江面上,此时流畅的简笔画,烘托出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了意境,同时对多音字“间”字的理解和运用也化难为易。古诗教学需要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泊船瓜洲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老师做到了。这节课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看出陈老师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材巧妙的设计、流畅的板书;动情的范读为我们古诗教学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当然,再完美的课也不可能没有遗憾,这节课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幻灯片与板书略显重复,在拓展问题的设计上如果再简练一点就更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