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游褒禅山记
- 资源描述:
-
1、高一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游褒禅山记教学实录师:上节课我让大家自主学习了苏轼的石钟山记,这是一篇游记。古代的游记,写法不拘一格,大多是通过记述作者的一次游览经历,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以记叙山川景物、风俗习尚,从而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那么,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与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的不同呢?生(刘):石钟山记的最后一段不是记叙,而是作者在发表议论。生(马):石钟山记大部分篇幅是用来记叙游石钟山的经历,但落脚于议论,我觉得作者并不重于山川景物的描写,而是要因事说理。师:说了什么理呢?生(张):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
2、臆断其有无”不可的道理。师:大家认为呢?(其他学生面露微笑,纷纷点头表示认可。)师:看来,大家的自学效果很好,从大家的微笑中老师看出你们是真正读懂了苏轼的这篇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它的真正目的是要揭示一个道理: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所以,它被后人称作“特殊的游记”。而文学史上,还有一篇游记和它一同享此殊荣,那就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篇和石钟山记并称姊妹篇的游记,看看它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也像石钟山记一样,为我们阐述了一个道理。(生大声通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本课相关文言知识:一: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
3、五里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然视其左右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二:翻译下面句子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读课文声音渐稀)(生甲、生乙、生丙、生丁、生戊回答屏幕展示问题。随着学生回答逐个显示答案)师:好,在基本扫除了字词障碍
4、后,我们来关注这篇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师泛读第一自然段)师: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生(张):记叙。这一段作者紧扣题目,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师:能不能具体说说写到了有关褒禅山的哪些情况呢?生(张):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华山洞命名缘由及道旁仆碑,并且说明了“花”“华”音谬的情况。师:张读得非常认真,概括得也很全面。那么,结合全文来看,这一段的叙述有什么作用呢?(生迷茫)师:想一想这一段作者写到的几个方面,是否在后文有所照应呢?(生开始低声议论)生(马):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说这篇游记和石钟山记一样被称为“特殊的游记”,我发现这篇文章也是在记游之后落脚于议论,我想,这一段是不是为后文的议
5、论埋下了伏笔呢?(生更加激烈地议论)生(卢):第二自然段作者写到了作者与 “四人”同游华山洞,第一段中有对华山洞的交代。生(赵):第四自然段是针对仆碑发的议论,第一段对仆碑的介绍应该是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师:好,大家看第四自然段。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华”的读音那些文字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花”“华”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由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生(孙):我觉得这段议论一正一反,先破后立,
6、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又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师:发现的真好!生(张):因为有洞,所以有了与友人游洞的经历,又因为游洞未果,所以使作者遗憾,因遗憾带来了思考,这样,后文发表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生(卢):对,都是延续第一段展开的。第三段的议论就承接游洞未果展开的。(其他学生纷纷认同)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第一段的写法正符合游记的写作特点,作者在这里交代清楚了所游之地,自然地引出第二段游洞的经历,因为友人的中途退出,使得作者“不得极夫游之乐”,并由此展开了议论。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记游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那么,王安石要借这次游洞未果的经历向我们阐述什么道理呢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