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Word版带解析).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广安市 2022 2023 学年 语文 上学 第一次 诊断 考试 试题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2年12月27日9:00-11:30】广安市高2020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 文本试卷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
2、,乃体格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
3、北朝的文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
4、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
5、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派,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 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
6、范式迥异。B.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C.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D.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用钱钟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B.文章二至五段主要从唐宋词产生的文化土壤、唐宋词创作的演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C.文章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点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D.文章在阐述“宋词范式”时,列举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词作家
7、,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察文学审美形态演变的文化土壤,可从政治经济特点、文化思想潮流、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着手。B.从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是渐进发展的,“宋型文化”产生并不意味着“唐型文化”被其全面取代。C.从温庭筠、韦庄、李煜、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来看,唐宋词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诗的影响。D.“花间体”和“周姜体”都追求艺术性,南宋文人对“花间体”的批评,也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由于全球环境的破坏,人类活动频繁,很多植物在人类探究它们能否被利用之前,就已
8、经灭绝了。怎么办?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案。世界上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种子库是斯瓦尔巴特种子库,我们称之为“种子方舟”或“末日种子库”。斯瓦尔巴特种子库不仅能够保护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更重要的是警示我们,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并不乐观。学植物的都知道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那里的种子收集覆盖面非常广泛,人们可以据此分析全世界种子的现状以及评估环境变化以后种子的状况。我们分析了当时邱园所有的植物,发现里面居然没有一粒来自中国西藏的种子。因此它关于全球变化的预测,在这个版图上少了一块。(摘编自钟扬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材料二:青藏高原拥有类型多样的极端环境,青藏高原生物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自然选择,产
9、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所以青藏高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是研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理想的天然实验室。此外,青藏高原的隆起,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使这里既保留了若干古老孑遗和残遗物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特有属和种),其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引起了全世界瞩目。众多的高等植物类群如杜鹃属、龙胆属等也在该区域急剧辐射演化,形成数量众多的特有种,说明这些种类是在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快速适应青藏高原特殊环境而逐渐形成的。青藏高原作为特殊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能为人类提供有价值的种质资源和特殊遗传材料,在人类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家生物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不容乐观的是,青藏
10、高原生态资源正在遭受破坏。据研究人员多年观察,发现随着全球变暖,雪线上升,仅能在高寒条件下繁衍的虫草适宜生长环境逐渐缩小。过度放牧也使冬虫夏草的生境遭到人为破坏,加之采集强度过大,这使得产区的土壤结构、水资源和植被遭受破坏,个别产地冬虫夏草已面临灭绝的危险。(选编自张体操等青藏高原生物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材料三:青藏高原有将近6000个高等植物物种,占中国高等植物物种的18%。然而这么多的物种,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彻底盘点。从一个植物学家的角度来看,青藏高原是一片富矿,也是一片空白。钟扬经常跟人说:“假设西藏有一种应对癌症的植物一百多年后没有了,但一百多年前我采集过5000粒种子,并且把那50
11、00粒种子放在了一个罐子里。后人拿出来种,即使只有500粒能活、50粒能结种子,这个植物不就恢复了吗?”一种基因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未来。带着填补历史空白的想法,钟扬一脚踏入青藏高原这片“生命禁区”,一走就是16年。(摘编自陈聪钟扬:如果种子不死,光明日报2019年08月26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科学家通过研究“种子方舟”里收集的种子,可以分析世界各地种子的现状,评估环境变化后种子可能出现的状况。B.青藏高原隆起后,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化出了一批特有种,因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研
12、究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天然实验室。C.由于全球变暖,加上人为因素,青藏高原的生态受到破坏,我们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高原上宝贵的生物资源。D.在被人们探究和利用之前,某些植物可能就已灭绝,所以我们应尽快收集和保护世界各地的种子,并需要保证一定的储备量。6.钟扬成为“世界屋脊上的种子收集者”,请根据材料分析他的动机。(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父亲的白条侯德云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国民党新六军攻占老镇皮子窝不久,我的父亲就迎来了他生命中最严重的一次惊慌失措。东北民主联军的郭连长,是红嘴堡乡亲们的老熟人。这天,郭连长又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我家
13、,从我父亲家里借走了几百斤玉米。郭连长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一些字,然后把它交给我的父亲。郭连长说:“侯振田同志,平命胜利以后,我们借的粮食会还给你的。”郭连长还说:“你要好好保存这张纸条。革命胜利以后,凭着这张纸条,我们一定会还你粮食的。”我的父亲用手指头捏着那张纸条,翻来覆去看个没完。他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在心里一次次问自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很久以后我父亲才知道,那张纸条的名字叫“白条”。此后郭连长经常到我父亲家里来。他已经不是郭连长了,他变成了武工队的郭队长。他是到敌占区去打游击的。我父亲的家,处于敌占区和根据地交界的地方,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经常路过这里。每次见到郭队长,我的父亲都要问
14、上一句:“革命胜利了么?”郭队长每次都说:“革命一定会胜利的。”我父亲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郭队长和武工队到家里来,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要请他们吃饭。也没啥好吃的,烀大饼子熬白菜,外加一碟小咸鱼儿。这样隔三差五吃下去。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了,临近开春,除了一点点玉米种子,就再也没有正经粮食了,全靠萝卜白菜打发日子。我的父亲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那时候,整个根据地军民的日子都很困难。由于困难,郭队长和他的武工队才有了到敌占区大规模借粮的举动。我的父亲曾经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过一次粮食。那天晚上,他看见郭队长写下了几十张白条,把它们分发到地主富农手里,对他们说:“借不借粮,是对共产党、对东北民主联军的
15、态度问题,你们要好好想一想”跟随郭队长到敌占区借粮的故事在我父亲嘴里津津乐道了几十年。然而他更加津津乐道的,却是另外一个故事。那也是一个借粮的故事,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郭队长,而是我的父亲侯振田同志。一九四七年六月,辽南我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很快就解放了皮子窝。我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郭队长,对他说:“这一回,革命算是胜利了吧?”郭队长说:“还没有。我们马上就要出发。我们要把东北的国民党反动派全部消灭!”我父亲的本意是想问问郭队长能不能还给他一点点玉米,家里眼瞅着又要断粮了,孩子哭老婆闹的,他总该想出个什么办法才行啊。郭队长的一番话,把我父亲心中的小算盘砸了个粉碎。他垂头丧气回到家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183.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