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中外现代诗歌欣赏课件:第一单元一个观念 我的记忆.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学年 语文版 语文 选修 中外 现代诗歌 欣赏 课件 第一 单元 一个 观念 记忆
- 资源描述:
-
1、一个观念 我的记忆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一个观念我的记忆诗海探珠登快哉亭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诗海探珠【赏析】这首诗作者于元符元年(1098)作于徐州。此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兴不尽而返。诗中写景,由低而高,先写水,次写山,再写天,比较别致。尤其是“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一联,动中见静,忙中见闲,实是诗人寓情于景,展示胸襟,与杜甫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同义。后几句诗往往以孤拔遒劲见长,于此诗可见一斑。全诗苍劲有力,老气横秋,虽不用奇句僻典,然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王国
2、维人间词话认为,杜诗可以是“有我之境”,而后山此两句“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则似“无我之境”,有“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趣。故方回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基础自主学案词语积累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缥缈:也作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因缘:机会;缘分。颓垣:倾塌的墙。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琐碎:很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事,细小零碎。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名句名篇你隽永的美丽,你美丽的谎,/你倔强的质问,你一道金光,/一点儿亲密的意义,一股火,/一缕缥缈的呼声,你是什么?/我不疑,这因
3、缘一点也不假,/我知道海洋不骗他的浪花。(闻一多一个观念)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或是选一个大清早,/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戴望舒我的记忆)文学常识走近作者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我国优秀的诗人、学者、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读书。1922年赴美留学。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_,1925年回国。1928年第二本诗集_出版,同年3月加入“新月派”,后转入古典文学研究。抗战后期,投身民主革命斗争。1946年7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红烛死水戴望舒(19051950),浙江_人,中国现代著
4、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杭州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写作背景1一个观念1925年夏,带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回到了他日
5、思夜想的祖国。可是,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他在国外时想象的“如花的祖国”满目疮痍,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失望、愤懑,迸着血泪沉痛地呼喊“这不是我中华”。然而,作为祖国最忠诚的儿子,作为在祖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对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有着无比深厚感情和自豪感的诗人,面对祖国的灾难,他没有绝望沉沦,袖手旁观,而是直面惨淡的现实,以骄傲、亮丽的诗句夸耀、赞美我们的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践踏蹂躏,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凌辱。诗人多么希望中国富强,多么希望用新的国家观念使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使中国不再是一盘散沙啊!一个观念便是诗人这种希望
6、的具体表现,是他爱国之情的倾诉。2我的记忆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呈现了那个时代相当一批敏感和诚实青年诗人的一种心态,现实的黑暗一度使他们感到不满,然而又无力去抗争,终于陷入苦闷之中,渐渐对现实采取回避的态度。作者送出雨巷不久,就开始了对诗歌“音乐性”的“反叛”,写下了这首他自认为新的“杰作”我的记忆。诗人的创作历程中又矗立起一个新的纪念碑。以此诗为题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的出版,成为1929年诗坛的一大盛事。相关知识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
7、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他们主张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课堂互动探究1一个观念在诗歌的结尾处,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细节揣摩细节揣摩【提示】诗人的直抒胸臆。祖国这个观念,对他最确切的就是“五千多年的记忆”,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而这历史文化像“横暴的威灵”神力无比,不容分说,就把“我”的整个身心紧紧地吸引住,使“我”来不及思索就“降伏”在了她的脚下;这历史文化又像“绚缦的长虹”光彩夺目,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使“我”身不由己地心悦诚服,感到世界上再也找不到能与她媲美的东西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
8、的历史文化“降伏”了诗人,于是,诗人希望她“不要动”,希望“抱得紧”她,诗人要尽情地欣赏、拥抱具有无限魅力的无比优越的祖国文化。2如何理解我的记忆中第二节诗的意象特点?【提示】诗的第二节写“我”的记忆几乎无处不在,诗人用了一系列细微的事物的排比,把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泯灭了它们之间的距离。这节诗格式有些单调,但由于选择的意象具体而充满生活的气息,就给人以形象的亲切感。记忆到处都生存着,在“燃着的烟卷上”,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在“破旧的粉盒上”和“颓垣的木莓上”,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往日的诗稿”和“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和“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
9、的东西上,记忆无处不在的生存着。这些具体的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有很丰富的暗示性,是美好的爱情生活,是爱情的欢乐与枯萎,是在痛苦中不平静的3我的记忆的第四节和第五节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提示】诗的第四节是写记忆到来的时间没有一定的,虽然这拜访的突然,“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可是我却喜欢,因为“我们是老朋友”,它会在孤寂中带给我甜蜜的慰安。最后一节进一步说明了,自己无法摆脱这记忆的絮语,那些美好而辛酸的往事太使自己难忘了,除了自己“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的时候。诗又是以一种圆圈式抒情结构完成的,末尾两行又返回开篇的两行。但它比开篇在情感色彩上深化了:“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
10、于我的。”有美好的记忆固然是幸福的,但只靠记忆的忠实为友的人,内心又是多么荒凉和寂寞啊!诗人虽然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和痛苦,但这种感情在似乎是轻松快乐的调子中却显得深沉,更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们会带着同样的心境走进这首诗的感情世界。4如何理解一个观念诗的开头七个连用的比喻的作用?【名师点拨】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富饶、山河壮丽、人才辈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贡献卓越、业绩辉煌。她“隽永”的神秘耐人寻味,催人不懈地探索,她“倔强的质问”启迪心智,促人不断地思考,她像“一道金光”璀璨夺目,令人为之晕眩,她像“一股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勃勃的生机,能燃烧起华夏子孙强烈的民族深度探究深度探究自豪感,
11、升腾起捍卫民族独立、尊严的雄心壮志,她庄严神圣,又有“一点儿亲密的意义”,给人无限的温暖,她是如此的“美丽”妩媚,如此的“缥缈”幽深,而如今又不免显得微弱,以致她的灿烂辉煌近乎谎言一般难以令人置信了。七个比喻,既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观念”究竟是什么,又曲折深刻地表现了闻一多对祖国的一往情深。5我的记忆末段在这首诗的结构上有何特点?【名师点拨】在诗歌创作中,逻辑性并不突出,而此文尾段以回忆的终止结束全文,从而构筑了回忆悄然来、轻声低语、绵绵不休、最后话别的完整结构。更重要的是“我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呼应了前文,升华了全文的对回忆无限依赖的感情,当然越是对回忆依恋,越是说明作者在现实中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907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