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18篇 鱼我所欲也作业.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4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18篇 鱼我所欲也作业 安徽省 中考 语文 第一 部分 古诗文 阅读 专题 文言文 18 作业
- 资源描述:
-
1、第18篇鱼我所欲也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甲】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注】【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杨朴说他的妻子在他来时送他一首诗:“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皆哭,坡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
3、送我乎?”妻子失笑。这里林则徐希望效仿东坡,安慰家人。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死亦我所恶恶:(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3)力微任重久神疲疲:(4)养拙刚于戍卒宜宜: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3.阅读【甲】【乙】两篇作品后,笑笑准备以这两篇作品为蓝本写一篇作文。下面是她列出的写作提纲,请你帮她补充完整。(7分)写作提纲引论由一则“陈祥榕不惧外军的挑衅和威胁,誓死保卫祖国领土,至死保持着保护战友的姿势”的新闻引出论题:当生和义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做?依据【甲】文内容,先表明立场,进
4、而提出中心论点:(1)。本论举例论证:以【甲】文第二段中“(2)”的一类人为例,从反面展开论述。道理论证:引用【乙】诗中“(3),”两句,从(4)面展开论述。结论重申观点,发出号召。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
5、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乙】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6、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2)蹴尔而与之 蹴:(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4)舍其路而弗由 弗:(5)放其心而不知求求: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3. 对比探究课上,老师围绕【甲】【乙】两个文段设置了以下问题,请你回答。(6分)【知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为“_”。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自南宋朱熹始,孟子与大学中庸_合称为“四书”。【析写法】孟子以“善辩”闻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严密的论证体系。例如,孟子善用“_”的论证方法,这在【甲】【乙】两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937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