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课件:3.8《兰亭序集》37张(人教新课标必修2).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序集 2014 2015 学年 高中语文 同步 课件 3.8 兰亭 37 新课 必修
- 资源描述:
-
1、兰亭集序王羲之学.科.网题解 文体“序”: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1、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王羲之像天 下 第 一 行 书“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唐太宗极爱此帖,后将真迹殉葬,没入昭陵,现传世诸本
2、均为摹本。兰亭集序唐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字词强化癸(u)丑会稽(kui j)修禊(x)湍(tun)流流觞(shn)管 弦(xin)悟(w)言万殊(sh)嗟(ji)悼彭殇(shn)形骸(hi)感慨系(x)之游目骋(chn)怀学.科.网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二、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写景。第二部分(3、4自然段):抒情、议论课文研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第1自然段u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春季
3、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高的竹子都县名映衬、围绕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繁盛作诗省略动词宾语举行的都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流觞曲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2自然段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放开、敞开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景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良辰观宇宙之大 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信可乐也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结合课文分析哪些方面体现了“信可乐也”这种情感?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
4、,是什么?乐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情感,是什么?第一部分依次叙述宴集的时间、地点、事由,描写了聚会的盛况,突出欢乐的基调。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第3自然段助词,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俯一仰之间之于通“晤”有的人趋向不一样一时高兴的样子满足对事情到达等到到、及过去附着因指“向之”句自然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死生亦大矣。作者由开始时
5、“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本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痛惜?痛苦?痛心?悲痛?这种痛是痛什么?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9831.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