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5) 第3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配套课件人教版必修5 第3单元 第8课 咬文嚼字 2014 2015 学年 高中语文 配套 课件 人教版 必修 单元
- 资源描述:
-
1、第三单元第8课 咬文嚼字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深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求真求实的“咬文嚼字”的精神。3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
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河。解放后,他一直在北大当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革”期间,他还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一、作家简介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咬文嚼字”,本指过分推敲字句或在某些字句上纠缠,而不领会其精神实质,含有贬义。朱光潜的这篇咬文嚼字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
3、即提倡遣词造句“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以求做到“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使之“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他对文字的咀嚼,具有非凡的敏感,能品出丰富细微的意味。文章旁征博引,摭拾古今“咬文”佳话,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好思想和感情。作者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二、作家作品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就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
4、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错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当时文学创作的这种现象旃馇毙聪铝苏馄恼拢赋觯“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背景概览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文学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四、相关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
5、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本文是一篇教人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随笔。作者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赋予新的含义,让我们明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与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严谨的精神,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一、主题概括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二、结构图
6、示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1讲究“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三、文本探究答: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可是“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因此,“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才有希望逐步提高。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2作者在文中举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说明。答:(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作者列举了如下例子:你是没有骨气的
7、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目标定位文本导读探究点拨栏目链接答:前三个,“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若将“是”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作者认为通过这些例子说明文字与情感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但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996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