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2(部编八下语文).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 资源描述:
-
1、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把握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3品味文章语言,把握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
2、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1第1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1品读第56段,找出描写各拉丹冬
3、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2品读第1011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冰山的,抓住了冰山的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
4、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明确:第56段是从低处观赏进行的描写,第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进行的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的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4品读第1214段,说说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三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