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类型2011高一语文同步教案:2.9《师说》苏教版必修1.doc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38609
  • 上传时间:2025-11-07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50.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师说 2011 语文 同步 教案 2.9 苏教版 必修
    资源描述:

    1、2.9师说同步教案 苏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2.实词“传、师、从”,虚词“以、其、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三、教学难点:1、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

    2、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

    3、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4、、王安石)之首”。三、解题。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初读课文: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

    5、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2、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

    6、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八、研读第1段。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重点理解:(1)

    7、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

    8、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九、学生自主诵读探究十、结语本课时了解韩愈简况,以及文章开头部分所论述的教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传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

    9、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做老师)申说理由的一面。十一、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段2、做课时作业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二、研读第2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

    10、,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讽刺语气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

    11、“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4、词句辨析。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吾师道也 (道理)师道之不复 (风尚)惑而不从师 (老师)吾师道也 (学习)师道之不复 (从师)不耻相师 (学习)5、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6、重点句子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四、总结全文五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段2做课时作业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2、二、研读第3段。1、提示如下: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

    13、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三、研读第4段: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

    14、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四、学生诵读第3、4段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

    15、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提倡尊师重道写作目的推进古文运动七、。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

    16、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八、 本文的写作特点 、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

    17、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只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

    18、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板书设计:破 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立 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19、(反面现象) (破)结 对 (三层对比)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师说随堂练习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C.从华容道步走D.道中迷雾冰滑答:C与D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此世所以不传也答:A与D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B.圣益圣,愚益愚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A与C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

    20、”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登泰山而小天下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

    21、习;今:小学校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译文: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

    22、”,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6、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答: 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

    23、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

    24、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节选自柳宗

    25、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柳宗元又有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称“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见孟子,离娄上。挈(qi切)挈:急切貌。屈子赋:指九章怀沙。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二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呶(no挠)呶:哗闹貌。咈:乖戾。冠礼:周代二十岁行冠礼。荐笏:古代作官者,插笏于绅带。荐,插。11、7.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C )辱书云欲相师相:xing,互相好为人师好:ho,美好

    26、虽常好言论,为文章为:wi,写作如是者数矣数:sh,几次8、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D )A、独独韩愈奋不顾流俗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B、而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世果群怪聚骂,而增与为言辞C、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余作师说以贻之D、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9、下列词语的语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B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C、然后始信前所闻者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10、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A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增脚气病,渐不喜闹今之世,不闻有师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A、B、C、D、11、翻译下列语句。辱书云,欲相师。译文:承蒙你来信,想拜我为老师。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译文: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你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1高一语文同步教案:2.9《师说》苏教版必修1.doc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38609.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鹰学飞》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5 文学文化常识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4 综合性实践活动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考点专项练3 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母鸡种稻子》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小山泉的心愿》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四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小学语文:《小小的船》教学设计.doc
  • 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小儿垂钓》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家》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守株待兔》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学弈》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孔子游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期末专题训练一 汉字与书法鉴赏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口语交际辩论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写作修改润色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无言之美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地球清洁工》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课堂实录.doc
  • (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安徽专版)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3短文两篇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 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喜爱音乐的白鲸》课堂实录.doc
  • 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说课稿.doc
  • 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小学语文:《咏鹅》课堂实录.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