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件11: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课件 11 10
- 资源描述:
-
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江宁,死后谥号曰“文”,又称王文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作者简介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阐明了“志、力、物”的重要性以及“尽吾志”的思想。这种思想
2、,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作品背景就在写作本文后四年(1058),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069年拜相后,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读准字音文章思路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阐述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善于借助外物的道理,同时提出了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文章主旨细节揣摩【任务一】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1
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碑上的文字?参考答案:写仆碑及碑上的文字,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充分体现了作者“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观点的依据。2.第2段从内容上看是记游,作者游了前洞与后洞,这两个洞各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详写“后洞”?参考答案:前洞:平旷 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 记游者少 原因:为下文写未能尽兴地游览做铺垫。3.根据提示填空。本文把和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会,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和“”的道理。参考答案:游览(游山)治学 尽吾志 深思而慎取【任务二】领悟作者“尽吾志”“深思慎取”思想及其意义 1.文章的前两段记叙游山的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