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三首 上好课 古诗 第一 课时 教学 设计 上好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部编版
- 资源描述:
-
1、课 题3 古诗三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2.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学习重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寒食十五夜望月。2.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另外,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方法,但品析语句,感受奇特的想象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可以借助图画进行适当引导,用拓展阅读来比较阅读,进而达到
2、体会诗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的目的。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诗句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1.出示传统节日诗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大家先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所说的古诗或者词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场景。(课件出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学生自由回答。清明节 中秋节3追问:那你知道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4.课件出示寒食和十
3、五夜望月的插图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两首诗,感受两位诗人的浓浓思绪。学习任务二:学习寒食(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学习古诗“四步法”,即:“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通过补充资料等形式辅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情。)1.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2)指名学生说。【预设】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禁火习俗、取新火习俗、“改火”习俗)(3)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
4、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4)了解作者韩翃(课件出示)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课件出示) 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 指名读。(2) 教师适时强调:“侯”字读“hu”,书写时要与“候”区别开来,中间没有短竖。(3) 齐读。3.结合注释,
5、理解诗意。(1)再读诗歌,借助书本和教师补充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注释:春城:指春天的京城。御柳:皇城里的柳树。(2)指名学生说。【预设】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3)(课件出示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4)指名学生说。【预设】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5)师生文白对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发挥想象
6、,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画面。学生交流:【预设】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春城”一词,高度凝练而华美。“春”是自然气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花园。园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影无形的,我们只能从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斜”字也是在间接写风。(2) 小组合作探究: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为什么?这句诗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