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 名师教学设计.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8 古诗三首 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上册 18 古诗 名师 教学 设计
- 资源描述:
-
1、第六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补充相关资料等,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难理解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不必深究。“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一阅读策略在四篇课文中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得到掌握,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得到应用。通过自读、互读等形式,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插图猜想古诗三首读懂词句借助工具书初步学习把握主要观点方法联系生活经验猜测只有一个地球想象画面得方法了解传统文化常识抓关键句理清脉络读懂内容青山不老借助资料加深理解借助影视增加乐趣了解写作背景三黑和土地
2、读懂感情通过行动推测内心确定讨论话题选好角色用方法阐述看法与理由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分组演练习得交际要点语文实践活动习得习作要点确定倡议主题写倡议书习作:学写倡议书提出倡议建议认真修改语文园地:巩固阅读方法【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会写“涯、莺”等14个生字,会写“晶莹、摇篮”等20个词语。 2.积累古诗词,默写浪淘沙(其一)。 3.了解、积累传统文化常识,感受中国文化。阅读:1.了解、积累传统文化常识,能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2.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段落的主要观点。 3.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4.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5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口头表达:1.通过对“意见不同怎么办”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协商事情,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2. 能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平和,以理服人。3. 表达观点时,要简单明了,有理有据。书面表达:1.能掌握倡议书的基本格式,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表述清晰且言辞恰当的倡议书。2.能根据倡议的对象,将倡议书发布在合适的地方。18 古诗三首一、课前解析本课古诗三首中所选取的诗均为七言古诗,诗人通过简短凝练的诗句描绘出种种图景,且三首古诗均配有插图,便于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六年级学
4、生对诗歌的学习方法已经初步掌握,但对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可能还不能很好地把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关注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其诗风也颇具独特性,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等。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
5、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风格独特,内容深刻,独树一帜。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品有山行清明阿房宫赋等。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散文雄健峭拔,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诗歌有1500余首,很有特色,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登飞来峰梅等。关注创作背景:浪淘沙: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
6、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因主持变法,先后经历两次罢相,晚年退居江宁,纵情山水,勤于读书著作,因此这一时期的王安石的作品艺术上精益求精,构思细腻,字句精致,意境清远自然,备受后人喜爱。书湖阴先生壁则是其中之一,这首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关注传统文化:“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
7、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典故:“护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中的“因置使者护田积粟”,说的是汉朝在轮台设置使者,保护田地、积攒粮食;“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说的是高祖卧病时好多天不肯见人,樊哙推门而入探望。二、教学目标 1.会写“涯、莺”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浪淘沙(其一)。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词之美。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三、教学重点1.能说出浪淘沙(其一)是怎样描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的。2.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
8、之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涯”字。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浪淘沙(其一)。背诵并默写浪淘沙(其一)。3.理解古诗浪淘沙(其一),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黄河的磅礴气势。【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简短精炼的语言凝聚着古人无穷的智慧。在本册第一单元中,我们就从诗人寥寥几字的描绘中极富画面感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17课,继续感受诗歌的美。(板书:18.古诗三首)2.过渡: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出示课件2:播放“黄河”的视频师:看完刚才的
9、视频,你们有什么感想?预设1:黄河水奔腾不息,白浪翻滚的画面真是太壮观了!预设2:看到这么壮观的画面,我的心情无比激动,我为祖国有这样的奇观感到自豪。过渡:是呀!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令我们震撼,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赞颂过她。那么,伟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黄河又有着怎样的风采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浪淘沙(其一)3.解释诗题。教师引导:谁能说一说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通过注释我知道了浪淘沙是唐代曲名。教师提示:“浪淘沙”是唐代曲名,由刘禹锡、白居易共同创造。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浪淘沙是由9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今天要学习的是第一首。出示课件3:4.了解诗人。教师引导:课
10、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结合我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预习,谁能分享一下对诗人刘禹锡的认识?预设1:介绍刘禹锡的个人情况: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刘禹锡性格刚毅,有豪猛之气。预设2:介绍刘禹锡的诗风:诗风很有独特性,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现存诗800余首,代表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相机出示资料卡。出示课件4:5.了解写作背景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对诗人非常了解,那你们知道浪淘沙的写作背景吗?预设:学生介绍相关背景。如果没有学生知道写作背景,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出示课件5
11、:教师结合课件进行介绍:伟大诗人刘禹锡的仕途之路非常坎坷。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设计意图:以短视频导入,用直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古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黄河,体会诗中描绘的黄河的磅礴气势,为古诗的学习埋下伏笔。)二、朗诵诗歌,读出节奏过渡:了解了诗题和作者,同学们也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与停顿。出示课件6:(2)指名读诗歌,教师重
12、点指导学生读好“曲”“簸”。(3)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浪淘沙(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出示课件7:(4)同桌互读诗歌,读出节奏。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了解诗意(1)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分享一下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预设1:理解诗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预设2:可以借助插图理解诗意。.出示课件8:师重点指出:借助注释也是理解古诗内容的很好方法。(2) 组织交流:下面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借助注释等方法交流本诗的诗意。(3)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诗意。预设:弯弯曲曲的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
13、蜿蜒奔腾而来。如今我要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到天上的牛郎织女家。出示课件9:2.品读第一、二句诗(1)教师引导:自古以来,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就与“气势磅礴”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在浪淘沙(其一)中,你从哪里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预设:“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出示课件10:(2) 齐读这两句古诗,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3)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预设:黄河弯弯曲曲,蜿蜒漫长,黄沙万里,大风掀起万丈巨浪,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点拨:“九曲”中的“九”在古代为虚指,表示数量多,这里写出了黄河弯弯曲曲,转弯多的姿态;“万里沙”写出了黄河长、黄
14、沙多的特点;“浪淘风簸”形象地描绘出了大浪卷着泥沙,大风掀翻波浪的画面。出示课件11:(教师相机板书:九曲黄河、浪淘风簸) (气势磅礴) 指导书写“涯”。书写时注意右边“丿”的穿插,“厂”里面是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士”。辨析形近字“崖”与“涯”。(“涯”有水边、边际的意思;而“崖”指山石或高地陡壁的侧面。)出示课件12:(4) 过渡:抓住关键数字“九曲”“万里”,从画面和声音展开想象,试着读出黄河弯弯曲曲、夹沙带浪的磅礴气势。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时语速缓慢,语气沉稳有力。出示课件13:3.品读第三、四句诗(1)过渡:诗人由气势磅礴的黄河想到了什么呢?朗读古诗,指名交流。预设1:诗
15、人站在汹涌澎湃的黄河前,特别想去牵牛织女家做客。预设2:诗人想乘着巨浪直上,寻访牵牛织女的家。出示课件14:(2)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看到气势雄伟的黄河会想到“直上银河”“同到牵牛织女家”?学生回顾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师补充“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引导学生感受黄河之水从天而来的雄伟气势。出示课件15、16: (板书:直上银河(牛郎织女)(3)朗读指导。朗读诗歌第三句时,语速要稍微加快一些,语调激昂,读出诗人欲直冲云霄的气概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伟气势。朗读诗歌第四句时,语速放缓,温和,读出诗人想去牵牛织女家做客的美好憧憬。出示课件17:小结: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对我们读懂诗歌中的景物人情,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