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核心素养提升 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核心素养提升 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WORD版含答案 2021 2022 学年 一语 文人 必修 核心 素养 提升 理解 重要 实词 虚词 含义 WORD
- 资源描述:
-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核心素养提升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近几年全国卷不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文言断句的考查、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这些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高考
2、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上。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多义实词推断7技法1.语境代入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内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词义需要借助句外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文贯通。2.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3.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
3、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4.语法成分推断法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文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5.句式结构推断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
4、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6.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7.通假猜想推断法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二、文言虚词推断6技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
5、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
6、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4.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5.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例如“其”,用在句首一般做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名(代)词后一般做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6.句意推断法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
7、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
8、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9、,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文言基础,培养文言语感(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明确:靡有二事:没有,没。则为奇言异行:是,成为。而有卒岁之忧:连词,表承接。惟是故也:代词,这,这个。其学与政之分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7423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天上偷来的火种∣语文S版 (共17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