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八第2课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专题八第2课答司马谏议书 WORD版含解析 2019 2020 学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课*答司马谏议书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2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千秋岁引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一、字词积累1字音强聒(u)壬(rn)人胥(x)怨者 膏(o)泽怨谤(bn) 会晤(w)重(chn)念 卤(l)莽2通假字于反复不宜卤莽通“鲁”,粗野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3一词多义(1)恤(2)度(3)固(4)见(5)修(6)特4词类活用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做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认为正确5古今异义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辞,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刊登在报纸上。6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句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2)宾语前置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四游褒禅山记”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知政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为“司马谏议”)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3相关知识“
3、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一、结构图解二、内容研读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皇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天下人“怨谤”;众人“汹汹然”。(2)他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问题王安石在文中是怎么解释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些做法其实是“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
4、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这样做的原因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王安石的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变法受阻的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5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逐条驳斥对方的?明确关于侵官。依据名实相符的原则,王安石阐明制定和贯彻变法的规章制度,有皇帝的命令,
5、由朝廷官员大臣讨论确定,有具体官吏执行,步步有据可查,不是侵官。关于生事。新法实行,影响一些大地主和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司马光把这说成扰民生事,王安石阐明变法是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可造福于人民大众,加强国家的统治,不是生事。关于征利。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利,王安石驳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目的在于理通财政,有利于整个国家,表现出政治家宏伟的韬略。关于拒谏。司马光等人认为王安石不理会保守派的意见就是拒谏,王安石义正辞严,指出自己是抨击不正之理,驳斥不怀好意的人,证实自己光明磊落,坚持自己变法应有的态度。对所谓天下怨诽的问题,王安石举出历史事实,并分析说明保守派这些人
6、“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乃是他们因循守旧的腐败作风。王安石坚持不改变自己变法的态度,而且委婉地表示对司马光的说法“则非某之所敢知”。三、主旨归纳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四、写法鉴赏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
7、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2驳论有力,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
8、事实为依据,表示自己不因流言蜚语而有所动摇,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3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第一,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足。第二,擅用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比如说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如果您批评我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不敢领教的。这样
9、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一、基础过关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jin)蒙教(mn)游处(ch) 怨谤(bn)B强聒(u) 卤莽(mn)辟邪说(p) 胥怨(x)C膏泽(o) 自媚(mi)会晤(w) 体恤(x)D壬人(rn) 汹汹然(xin)盘庚(y) 重念(chn)解析:选B。A.处读“ch”;C.膏读“o”;D.庚读“n”。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略:简略B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C不恤国事 恤:忧虑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解析:选B。具:详细。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0、) B. D.解析:选A。A.所以,连词。B.以为,动词;因为,介词。C.的,助词;它(法度),代词。D.向,对,介词;在,介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解析:选A。古义:官职;今义:医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255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