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诵读 渔歌子_鄂教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诵读 渔歌子_鄂教版 年级 语文 教学 实录 古诗 诵读 渔歌 鄂教版
- 资源描述:
-
1、【教学目标】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
2、乐朗读的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
3、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学生行为预设: “鳜”容易读成ju ;“箬”的读音容易出错。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检查初读情况。(此处可指名读诗词,继续纠正字音,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修改理由:从讲课情况看,读准生字词语是朗读诗词的关键,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把认读字词这一环节独立出来。)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
4、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教师可范读。【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交流反馈。(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3.学生写完后交流
5、,同时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
6、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
7、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1.创设情境:老师被大
8、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老师故意读错,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学生指出老师读错了。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 延伸阅读,升华情感。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合作,创设情境: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也来
9、对诗和诗吧。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弟弟啊,为何不归?(学生回答预设: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修改理由:此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诗境,走进词人的内心,学生自然而然就领悟了诗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此时可试着让学生背诵这首词。(六)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
10、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到通过查字典、看注释、了解作者、朗读、想象等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 想想画面(课件出示)【设计意图:教师有意的出错,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情境,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这样,读出韵味,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1.谈话:师:同学们,前面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看课题,一起读一下课题。生齐读:渔歌子。2.了解词牌名: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
11、示词的内容,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啊?生1;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渔夫乘着船,在唱着歌钓鱼。生2:我看到了湖上有一个渔夫,钓着鱼,然后唱着渔歌。很高兴。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师:那么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那么下面啊,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出示课件)大家看,这边是张志和的画像。我来给大家读一下:张志和,唐朝诗人,曾在朝廷为官,后来被贬官。从此隐居于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并做了渔歌子五首。据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可见其志并不在鱼,而在山水之间的安逸、悠闲自得的情趣。我们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请同学们试着读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件 语言文字运用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3.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