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 语文 教学 整合
- 资源描述:
-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个意思:信息技术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要用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的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它的初始阶段,似乎看不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它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相同。它表明,信息技术不再是一般的“辅助”工具了。在一定时期里把它当作某种辅助工具,固然也并非无关乎改革,但那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
2、教学工作实现面向未来的“跨越式”发展。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最终追求的不是原来的各门学科自身的完善。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拿语文来说吧,恐怕不再是现在这样,不再是一套文选式教材一学就是三年或六年,而完全可能变成设置更合理、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有效的好几门课程。比如高中,为什么不能有一门40学时的古典文学鉴赏,一门25学时的当代文学讲座,一门30学时的语文基础知识,一门20学时的实用文写作,一门30学时的语言表达技巧,一门40学时的精读与速读?当然,具体的设置方案,要在经过充分“整合”、充分论证之后,才能够准确描述。这里只不过是说明,在追求的目标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
3、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很不相同的。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很不一样。不是谁辅助谁了,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原来的一套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简单“拼合”,或勉强“掺合”;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观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所谓“整合”,就是必须有所“整”,而后才有二者的紧
4、密融合。作为汉语词汇,不可忽略“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用“整合”一词,比用“结合”、“组合”都更更准确。因为它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就语文学科来说,则意味着语文学科的一番重大改造。这一改造,是从新视角出发的。它的出发点,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实现整体优化;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
5、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不是一般性增补删改),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当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比如上网,在怎样使学生善于搜索、筛选、鉴别、处理信息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怎样更好地体现师生“双主”关系上,就都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整合”,是一场面向未来而又立足于现在的教学改革。它不是简单盲目地否定以往语文教学中的经验,而是力求把语文教学中许多该做却难以做好的事情真正做好,是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视角是新的,条件、手段也是新的,所以这一定是力度空前强大的一场教改,必须敢于创造,善于创造。比如说教
6、材的改革,如果我们不是从纸制品的视角出发,而是从信息技术整合语文资源的视角出发,那么新教材就完全可能以全新面貌出现(例如以经过严格审核的“资源库”为依托,以提供高质量咨询的网络服务为辅助)。那样,语文学科的教材实验一定会异彩纷呈。教材的调整、改造不仅将容易操作,而且怎样提高教材质量,也更便于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又比如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文体等静态的知识系统,在基础教育阶段究竟怎样处理更切实用,讨论多年,莫衷一是。如果着眼于未来对语文学习的需要,与信息技术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以普适型“资源库”的形式提供给大家选择、实验,那么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一定会出现全新局面。又比
7、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见,常常是某种情况下的灵光一闪,闪过即逝。这原是语文教学中极可宝贵的资源,但以往限于多种因素,大多湮没;如果凭借信息技术改造师生互动方式,那么这笔宝贵资源一定会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再比如语文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如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定会创造出灵活得多、合理得多、也有用得多的办法。总之,这是与20世纪我们所曾进行过的语文教改既有千丝万缕联系、但又跨越到一个崭新阶段的改革。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对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
8、利的条件;语文教师面对的是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将在极大程度上被突破,是师生互动将在过去难于想象的同步、异步等多种方式下实现空前的优化。这一改革,不仅不会割断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历史,而且它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起步。但只有充分看到改革的目标、条件、方法都与以往的语文教改迥乎不同,步子才能真正迈出去,迈得高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可能是一次性的简单操作。在宏观构想上固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即使是上好一节体现“整合”精神的实验课也很难一次到位。在实践中一定要经历不断纳新吐故、反复归整、逐步优化的较长时期,而且因为它必将触及语文学科中某些沉疴痼疾,所以难度必然很大。但是,作为这场改革中坚力量的
9、广大语文教师,所拥有的创造空间是空前广阔的,而且只要迈出第一步,前途肯定越来越开阔。因此只要肯钻研,善学习,既解放思想又脚踏实地,勤于总结,就一定能充分享受到“整合”成功的喜悦。二、怎样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验万丈高楼平地起。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全方位着眼,又要一砖一瓦,从点点滴滴的实验做起。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继续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考试评价,这方方面面都可以实验,而且都不可或缺。试想:如果是没有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能不能指导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果没有充分体现“整合”
10、的教材和教师培训,能不能使学科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精神?当然,没有大量充分体现“整合”精神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产生充分体现“整合”观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大可能。所以,方方面面都必须进行“实验”。每个方面值得实验的项目都很多。比如,消灭错别字、掌握普通话读音,一直是老大难问题,那么能不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得好些?比如,学生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会有怎样的进展?比如,作为提高语文能力重要基础的诵读,多年来一直很容易被忽视,那么能不能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诵读质量来一个大提高?比如,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广泛的语文资源和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最为密切,那么能不能
11、凭借网络条件有效增强这方面联系,从而为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创造一些新模式?比如,语文能力是一种多维的能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趋向差异很大,这一直是语文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的难题,那么能不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这些都是“教”和“学”方面专题性的、很值得实验的项目。但如果从大面积上看,与语文教师日常工作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实验项目,大概是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目前,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大致有两方面的实验。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这两方面的实验都很有价值,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
12、来。如果结合得好,语文教学的整合就展开了有力的双翼,一定会鹏程万里。两方面的实验都不容易。由于前者对学校硬件设施要求较高,所以使用“课件”的实验,目前要比凭借网络的实验来得更普遍些。本文拟重点谈谈使用课件的问题。“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再有这样的软件,就搭起了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平台,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整合”实验了。软件制作中的“优化处理”,实际就是具体而微的“整合”。如果使用的是在“整合”上无所体现或体现得很蹩脚的课件,就不可能上出令人满意的“整合实验课”。因此,我们不妨把课件的设计当作信息
13、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的一个“细胞”,一个起点;接着是第二步实验用课件上课,改进课堂教学。这里说“一个起点”,意思是这并非唯一起点“一人一机”条件下的网络应用也是重要的起点;怎样利用互连网,有效实施远程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同样也是个起点。但不管网络配置的条件怎么不同,只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持续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就不能没有“课件”。因为课件是使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重要凭借。作为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课件”,有不同类型。从“资源呈现”上看,有的重在学科知识的形象演示,有的重在抽象问题的直观表现,有的重在复杂内容的简明归纳,有的重在情趣意味的感性渲染。从“教学方式”上看,有的重在课堂
14、上的演示,体现如何进行讲授;有的重在为课堂上的师生交互提供凭借,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也有的重在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当然也有综合性很强、类似“课案”的大型课件,兼有以上所说的几种特点。作为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课件”具有“素材”的性质,大一点的课件,也不过是若干素材的集成。他是按照一定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加以“整合”的半成品。它不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造。即使是非常优秀的教师为自己上课而设计制作的优质课件,也不能代替自己上课时的随机应变。所以“课件”绝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替代物,更不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的桎梏。它只是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
15、供的凭借。下面以高中语文第四册关汉卿一课的课件为例来说明所谓“凭借”。1该课件整体结构:“三桩誓愿”鉴赏诵读感悟“三桩誓愿”的连续诵读(出现经整合的文本)分别选读头桩二桩三桩(点热区,诵读与文本同步出现。文本见后附)谈谈你对窦娥“三桩誓愿”的理解和感受。(本栏设置,见后面的讨论页面说明。)通过京剧表演的再创造,进一步领会“三桩誓愿”巨大的艺术震撼力。窦娥冤“斩娥”课下参考“相关资料”,写写你对窦娥冤中“三桩誓愿”的理解,也可以写由此生发开去的感受。可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交给老师,也可在BBS上向全班发表。课堂讨论视频观赏鉴赏作业2诵读页面头桩誓愿 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要
16、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半点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愿意诵读一遍吗?二桩誓愿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愿意诵读一遍吗?三桩誓愿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0届高三语文(浙江专用)总复习课件:专题十 高分方案2 对散文中特定内容的概括与简析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