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新教材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 单元素养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20 2021 学年 新教材 语文 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第三 单元
- 资源描述:
-
1、单元素养检测(三)(120分钟120分)一、阅读鉴赏(50分)(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过秦论一文中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
2、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
3、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
4、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解析】选A。“以愚黔首”是说明“废先王之道”和“焚百家之言”的目的,“以”之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隳名城”“杀豪杰”是结构相同的两个短语,其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有顺承关系,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阡陌:农田地里的小道和灌溉渠道,南北走向为“阡”,东西走向为“陌”。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B.山东:指太行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太行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C.万乘:指万
5、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天子的宗庙。【解析】选B。“太行山”有误,应该指崤山以东。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段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是秦始皇所实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
6、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解析】选C。“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有误,应该是论证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译文:_(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5分) 译文:_答案:(1)(又派遣)良将手持硬弓,驻守要害之处,派遣可靠的大臣率领精锐的士兵,手执锐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的行人。(“劲弩”“信臣”“精卒”“利兵”“谁何”等3分,句意1分)(2)(他们)砍下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当作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
7、响应他,(很多人)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从(陈涉)。(“云”“响”“赢”“景”共4分,句意1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
8、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盗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
9、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C.太
10、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解析】选A。“吴方攻梁”应前后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太尉既会兵荥阳”“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都表达完整的意思。据此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唐中期开
11、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解析】选B。“从唐中期开始”有误,应该是从汉朝就已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
12、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订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持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任,后来被免丞相职务。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公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解析】选D。“景帝怀疑他谋反”及“指使吏卒”属臆想,原文无据。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13、汉语。(6分)(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3分)译文:_(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3分)译文:_答案:(1)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2)那个人背叛了他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9.吴、楚叛乱,周亚夫制定了什么政策?(可以用原文回答)(3分)答:_答案: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附【译文】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
14、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
15、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加高营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
16、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背叛了他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的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864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21课牧场之国人教新课标(共20张PPT).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