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背 影教案(详细版)(2025秋).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5 影教案详细版2025秋 初中语文 新人 教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第四 单元 15 教案 详细 2025
- 资源描述:
-
1、15 背 影【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理清文章线索,思考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特色。(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2.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理解父爱。【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可当我们面对苍老而可敬的父亲时,他的眼神、举动无一不在向我
2、们展示着他对我们的爱,我们的心里也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对他的一种敬爱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来认识一位普通的父亲,感知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板书:背影朱自清)设计意图由父爱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面理解父子深情、学习写人叙事散文打下基础。二、初读感知,读懂父爱1.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栏目)(2)字词积累。(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设计意图作者简介是对新课导入的必要补充,了解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2.朗读文章,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2)思考:根据数字提
3、示,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一个 ,两年 ,三处 ,四次 ,五句 。预设 一个背影,两年未见,三处嘱咐( ),四次流泪,五句叮咛。课件出示:三处嘱咐:他再三嘱咐茶房;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三处嫌弃: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四次流泪:见父睹境思祖母时的悲哀之泪,望父买橘背影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时的惜别之泪,回忆背影时的伤心之泪。教师小结:本文运用倒叙开头,着重写了“我”与父亲车站月台惜别,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件事。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挚的关爱之情,抒发了“我”对父亲的
4、愧疚、感念之情。设计意图此环节一方面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能根据提示整合文本关键信息;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并归纳文章的思想感情。三、精读细品,读懂“父爱”1.情感触发点师:在“一个背影,两年未见,三处嘱咐(嫌弃),四次流泪,五句叮咛”中,哪些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请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以学生发言为主,不必拘泥于问题的先后顺序来理解)(1)一个背影。设问1: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的。预设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描写父亲的外貌衣着,如“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段描写看似平常,但是联系“我”的
5、“紫毛大衣”来看,却十分感人,父亲因家境惨淡而穿着朴素,却让儿子带着紫毛大衣去求学。在这种对比中,显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再细致描写父亲的动作,如“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作者将这一系列动作精细刻画,似一个慢镜头一般,忽又不再写下去,使之定格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设问2: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预设 从内容上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2
6、)三处嘱咐。设问3:一次“再三嘱咐”,一次“嘱”,一次“嘱托”,中间还有一次“踌躇”。想一想:父亲真的是啰唆吗?预设 不是。父亲因为事忙,因此不打算送“我”,且已经托人照顾“我”,但终究还是因不放心而亲自去送了“我”。这其中父亲的心理经过了“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这一系列的犹豫和反复。“我”“已二十岁”,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父亲却还是不放心,反复地“嘱”“嘱托”细节。可见在父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需要他关怀照料的儿子。(3)五句叮咛。设问4:读一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说说你的理解。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预设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劝解和安慰。家境困难之时,身
7、心最痛苦的便是父亲,而父亲却依然坚强并回过头来安慰“我”,平淡朴实的语言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不要紧,他们去不好!预设 父亲虽因谋生而“事忙”,但是一番“踌躇”之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简单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和深切关心。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预设 细心关照之后,父亲仍觉得没有尽够心意,打算再买些橘子;又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短短两句,饱含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深挚的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预设 这两句话包含了父亲对“我”的牵挂、惦念、体贴、依依不舍之意。2.理解“背影”师: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预设 四
8、次。“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但其中承载的思想感情却是一样的。分别是:(1)思念父亲,难忘背影:第一次是在开篇处,点明“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2)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细致刻画了父亲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儿子目睹父亲的背影,感动得热泪盈眶。(3)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4)别后思念,回忆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
9、子情深。教师小结:父爱往往是含蓄而深沉的。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此话不虚。作者一开始不理解父爱,直到在困境中看到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才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爱。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对关键词句和语段的精读细品,引导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为下一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做铺垫。第2课时【课时目标】1.把握情感变化,感受父子之情。2.抓住描写特点,品味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懂了父亲对儿子含蓄又深沉的爱,那么儿子对父亲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今天继续深入理解文本。设计意图直接导入,简洁明了,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二、质疑解惑,读懂作者1.态度转
10、变师: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预设 就文中着力记述的车站送别这件事的角度来看,“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耐烦处,一是看到父亲送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二是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攀爬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就文章整体的回忆往事的角度来看,作者其实在文章开头和最后一段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18997.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2届高考语文考点归纳复习课件12.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