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 资源描述:
-
1、 科目:语文 年级:高一 2006年6月第3周项脊轩志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介绍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2、。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僧”,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画生动。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结构精巧,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二)“项脊轩”介绍。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径,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三)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分析:
3、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轩中的生活
4、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四)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事,这些琐事、琐谈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人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生命长流中最动人的
5、浪花;是作者用心灵感受过的且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但只有感觉而不怎么认识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便能以“小”、“琐”事令读者产生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一事,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的慈爱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极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之极,但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的亲切,多么的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五)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本文在表现手
6、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自言自语,
7、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谈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三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某所,而母立于慈。“而”通“尔”,你的。 (二)古今异义余区区处败屋中“区区”古义:自称的谦辞,藐小。今义:数量少或不重要。 (三)一词多义 庭中始为篱 (开始。副词) 使 室始洞然 (才、便。副词) 始至有江益百艘 (刚刚。副词) 其制稍异于前 (形式、规制。名词) 增其旧制 (规模。名词) 其牙机巧制 (制造。名词)制 吴起孙膑制其兵 (统率。动词)
8、秦有余力而制其兵 (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 (控制。动词)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规定。动词) 斯用兵之效也 (效果。名词)效 吾家读书久不效 (成就功名。动词)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报效。动词) 何以效之 (证明。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砌墙)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喂养)2名词作状语 东犬西吠 (向西)四课文总结。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
9、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五人墓碑记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
10、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这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杜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二)关于“五人”: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和(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
11、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三)关于周顺昌: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士,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
12、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谥忠介。 (四)补充介绍作者。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26岁。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