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胡适与鲁迅.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学 讨论 当代文学 胡适 鲁迅
- 资源描述:
-
1、胡适与鲁迅我以为,鲁迅与胡适实质上是不可比的。读过孙郁先生鲁迅与胡适,我自忖,他尽管花了那样多的笔墨比较鲁迅与胡适,但内心里也是觉得,二人实际上不可比。看鲁迅与胡适,孙郁先生把“性情”列在首位,这也大有深意在了。性情在他看来,二人是不同的;性情不同,还有什么可比性?“鲁迅与胡适由同一营垒到后来的分手、对立,不仅隐含着中国新文化的主线,而且也是东亚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冲突。鲁迅与胡适在现代化之旅中的两种思考,两种选择,代表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路向。”“鲁迅与胡适的精神,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长长的投影。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有过什么贡献的话,鲁迅与胡适的遗产,便会说明着什么。”
2、这两段话出自书的后记。据此,我们要说的是,这本书与其说是比较二人,不如说是梳理二人间的关系,注意的则是其中的交叉点。再准确点说,是希望通过二人间的交叉点来思考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路向及其成因。我曾经读到过一位值得尊敬的文学评论家为此书撰写的评论,文字简洁、精当,结论却令人失望。他得出的鲁迅比胡适“深刻”的结论,未能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说,可能也误读了孙著。可是细想想,这种误读可能还是由于孙郁先生诱导的结果,读鲁迅与胡适,一个较深的印象,就是当写到鲁迅时,作者往往使用近乎诗化的文字,极力挖掘,把优长处推向极致,于缺陷处则不免优容;而写到胡适,则大多文字舒缓,肯定处肯定得恰到好处
3、,但态度上总逃不出“尽量理解”的圈围,往直白里说,有些地方让人有怀揣难言之隐而扭扭捏捏的感觉。说实在的,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胡适与鲁迅地位的变化,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鲁迅正在走下神坛,而胡适则渐渐上升到平地。我的阅读面很有限,但在我所读到的,关于鲁迅与胡适地位变化的评论以及争论的意见中,有不少就是因为不适应、不习惯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无论是破口大骂,还是忠心保卫,也无论是全面提升,还是尽情挑刺,实际上在潜意识里都是不希望自己对历史的固有“想象”落空。有时候我想,我们有些人何必要动那么大的肝火呢?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只有一种评价方式,一个判断标准,这正常与否大概是无需多言
4、的。借用鲁迅的话说:“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况且,从具体的语境看,这种地位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实在也与长期以来的神化或批判脱不了干系。当一种东西被推向一个极端后,一旦发生变化,其结果必然会向另一个极端荡去。这就是所谓历史的反弹。我觉得,现在与其去对这种“反弹”大加不满,怪别人“年轻”“不懂历史”,真不如潜下心来,检省一下过去自己的研究思路,特别是理念上的得与失。就“历史”来说,它要是仅仅由少数“懂”的人掌握,也是相当可怕的。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历史中,胡适与鲁迅的确是代表着两
5、种传统、两个路向的。从他们的生平看,胡适从“暴得大名”开始,参与编辑新青年,鼓吹“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评判的态度”,到创办努力周报“对政治发生不感兴趣的兴趣“,接着成为“新月”派的精神领袖,编辑独立评论提倡自由主义,然后与“中国本位文化”派论争,他始终都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往细里说,还包括他的红楼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等也是开了一代风气之先的。对比起来看,鲁迅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守边缘。即使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在精神上与陈独秀、胡适等中心人物最接近的时候,也很难说彼此的默契达到了陈与胡,或者周作人与胡适之间所达到过的程度。尽管孙郁先生比较多地描述了鲁迅与胡适这个期间,在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