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昌中学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平昌 中学 11 12 学年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平昌中学高2014届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 文(模块一)试 题命题:高一语文备课组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在150分钟内完成。 2、请把答案写在答卷上指定的位置,不得改动题号,卷面要工整。祝你考试顺利!第卷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彳 亍(ch)夏 衍(y) 浸 渍 (z) 博闻强识(zh)B桀(ji)骜河 畔(bn)攒 射 (cun) 长歌当(dng)哭C慰 藉 (j) 体 恤(x) 游 说(shu) 婆娑起舞(su)D赁 屋(ln) 焦 灼(zhu) 刀 俎(z) 叱咤风云
2、(ch)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瞋目精悍和霭绿草如阴B箕踞峥嵘扼腕变徵之声C屠戮磋跎喋血星晖斑斓D凄惋笙箫忸怩陨身不恤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北约图穷匕见,协助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对卡扎菲政权进行了猛烈的军事打击。B. 晋文公从善如流,到底没听从子犯进军的意见,而是非常理智地选择了对晋最有利的方案,那就是果断撤军。C. 他这人很有意思,喜则开怀大笑,怒则切齿拊心,悲则发上指冠,乐则得意而忘形。D. 著名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的藏品从审美来看,几乎件件惹眼,收藏的门类之多、品位之高,至今没有人能望其项背。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
3、项是A权威人士称,清华大学等国内五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方式,可大大降低考生的考试成本,减轻考生为参加多所大学自主招生选拔而疲于奔命。B受北方寒潮南下的影响,未来两天冷空气将从我市上空经过.届时,我市各地将普遍遭遇强降温天气,许多周边的城市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降温影响。 C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表示,像其他世界性组织一样,世卫组织需要处理技术、管理和政治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将下决心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方面取得重要的实际成果。D钱学森同志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兴亡奋斗了一生。5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
4、”字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前为谢曰烛之武退秦师B君为我呼入,五得兄事之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C项伯杀人,臣活之越国以鄙远D范增数目项王持千金之资币物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老师们好生为难。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日本留学,文风难免古风
5、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不只学生看了如吃“摇头丸”,就是老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快,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代表,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 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至今被人们深深地怀念。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
6、主义”,是不是违背了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新时代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 新时代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否则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痰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既继承鲁迅之精神,又克服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把鲁迅当成权威,放进“神坛”,本身就是对鲁迅的污辱。依我看,世上的千里马不少,只是有
7、些人迷信权威,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真正继承鲁迅精神,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而不是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6下列对于“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生活的时期离我们较远,文风难免古风萦绕,拗口难懂,因此他的文章,删点为妙。 B世上的千里马不少,新时代也有活着的“鲁迅”,编辑们也可选用他们的文章,编入教材。 C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人也时有出现。 D对于鲁迅的文章,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照抄照搬,是违背先生初衷的。7下列各项中,对于“鲁迅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作品被誉为“民族魂”,一些人认为
8、中学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会丢掉鲁迅精神。 B从“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中可以看出鲁迅文风晦涩难懂的一面。 C“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句话不仅对社会发展适用,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也非常适用。D鲁迅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教材选编他的作品是为了学习他的白话语言。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太相信权威而把鲁迅放进“神坛”,这是对先生的一种污辱。 B“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可用其他针砭时弊的好文章来代替鲁迅文章进入教材。C毛主席十分赞赏鲁迅,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D硬着头皮念鲁迅创造的“三字经”并不能真正继承鲁迅精神,真正
9、继承鲁迅精神的,是善于发现、继承鲁迅衣钵的人。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崇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
10、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然。”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
11、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为说己者容 容:打扮 B. 襄子如厕 如:往,到 C. 襄子必近幸子 幸:特指皇帝到
12、某处去 D.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责备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去而事智伯 拔剑切而啖之B. 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C. 襄子乃数豫让曰 乃令张良留谢D.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去而事智伯 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我故国士报之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 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 B. C. D. 12.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豫让曾先后臣事几个主子,智伯对他很宠信。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
13、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 B. 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修整厕所,想在襄子入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C. 豫让“漆身”、“吞炭”的目的是隐藏自己,方便报仇,但他的朋友却以为这样做不值得,劝他放弃报仇投靠襄子。D. 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第卷非选择题(114分)四、(22分)13、翻译上面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和下列课文中的文言语句。(9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3分)译文: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分)译文: (3)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
14、非常也。(鸿门宴)(3分)译文: 14. 根据前后句子按原文默写(7分)(1)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 ,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记念刘和珍君) (2)惨象, ;流言,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记念刘和珍君)(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 。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15、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诗后的问题。(6分)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15、(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它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答:第一首是从 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第二首是从 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第三首是从 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分)用心灵走近蒲松龄(1)一个人沿崂山古径攀援,直至崂顶。在这与天穹比邻的天界,择石坐定。那苍海波涛,翩飞鸥鸟,尽收眼底;那
16、阵阵经声,缭绕烟雾,也随罡风一起遁入云端。一个人的世界,最易浮想。想到自己离开生我的这片海边热土已近三十余载了,而这些年来,我苦苦求索的精神之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时,冥冥中不时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与我直面,让我汗颜。我知道,他就是清代伟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龄。(2)我似一颗蒲公英的种子,从海边起飞,降落在鲁中的孝妇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一旦在这儿扎下了根,就再也不想挪窝起飞了。在淄博,我经常以地主的身份带领外地客人去蒲家庄蒲松龄故居访问。岁月不居,前尘如海。蒲松龄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旷远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记不清去过蒲家庄多少次,但给我印象刻骨铭心的还是我一人前往的第一次。(3)第一次去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