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7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资源描述:
-
1、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教案汪 凯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成功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的高尚品质。阅读时要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本文文字浅显,但文言常用词不少,要继续积累。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2.认识并学习廉颇、蔺相如思想性格的可贵之处。3.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教学重点、难点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在翻译文句中
2、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预习要求1.弄懂课文大意,准备复述三个故事。2.找出本文中的特殊句式,说说他们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3.思考:本文是怎样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由此可以看出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4.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背景。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我们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曾为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所折服。但我们也许还不知道,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和范仲淹具有同样的胆识,他就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怨发生冲突时选择“
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板书课题)“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等成语也出自这一课。二、背景介绍: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2.有关背景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
4、。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横”,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涓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
5、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三、简介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籍贯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生于龙门(今山西河津)。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
6、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十岁随父司马谈至京师长安,师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这时,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最南到了昆明。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
7、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藏书、档案及各种史料,边整理史料,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司马迁在狱中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报任
8、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但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转机。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王),七十“列传”(记将军臣相少数民族君长),十“表”(大事记),八 “书”(个别事件始末,即专门科学史),共五个部分,130篇,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著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9、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四、整体初读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简介身份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min)池(ch)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第二部分(321节):是主干,写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