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六国论2》教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国论2 江苏省 淮安 中学 一年级 语文 六国论 教案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六国论编制:陈爱华 审核:蔡祥鲲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 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对一些
2、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
3、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
4、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作者简介 (见三维设计P58)三、写作背景 (见三维设计P58)四、学生齐读课文并正音: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秦 思厥(ju)先祖父 暴(p)霜露 如弃草芥(ji) 洎(j)牧以谗诛 革灭殆(di)尽 2、多音字 暴 bo 暴露 p 暴晒 与 y 与其 y 参与 为 wi 行为 wi 为了 燕 yn 燕子 yn 燕国 五、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
5、;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 “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
6、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六、布置作业第 二课 时一、课前检测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二段: 1、小组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7、。 问: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习第三段: 1、小组朗读第三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22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一棵小桃树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