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3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扬州市 2013 九年级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 资源描述:
-
1、扬州中学教育集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九年级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积累运用(34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拾级sh 古刹ch 旋涡xun 温馨 xnB炽热ch 迸溅bng 攒聚cun 精髓 suC青苔ti 贮藏ch 愕然 寒噤 jnD褴褛lu 腥臊so 殷红yn 不屑xi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第二天,手机电影节颁奖,他的大无畏获得了最佳喜剧奖。B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C“作业本”在微博上的影响力,已经不足以用个人特例来描述,而被认定为“作业本现象”。D
2、你究竟是没有听到我的话?还是压根儿就不想听我的话?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夏天的鼓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好季节。B各地各部门都把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C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D“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这对青少年来说,无疑不是个好消息。4、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美国一面高呼承认“一个中国”,一边又对台湾军售,让每一个中国人胸中义愤填膺。B开发区鳞次栉比的树木为九龙湖校区的环境净化提供了保证。C滴水穿石的现象告诉我们:做事要持之以恒。D我们青少
3、年学生一定要不迷信权威,只要认定自己是对的,就要强词夺理。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被贬永州时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学过的捕蛇者说就是其中一篇。B普里什文,是苏联作家。他在林中小溪中透露了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C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有著名的史记,课文节选的陈涉世家部分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起因、经过和浩大声势。D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世外桃源”一词就是由他的作品桃花源记而来。6、下列一段话的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
4、他又噔噔噔的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A B C D7、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人的一生,犹如赶路,背负行nn( )马不停蹄,从起点到终点,从生到死,奔波劳l( )中也遇人无数。能有缘遇到,同路,并肩走上一程,即算缘分和xn( )事。然而人生的残酷在于,绝少或者没有人能一路相pi( )。8、默写。(9分)(1) ,单于夜遁逃。(2)日星隐耀,
5、 。(3)土地平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 ,正是河豚欲上时。(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宜多应者。(6)业精于勤荒于嬉,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8)与朱元思书中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文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 _。9、看漫画,结合提示,完成下面题目:(5分)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图5的内容。(3分)_你从这幅漫画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_二、阅读理解(56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910题。(6分)(甲)李白塞下曲(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乙)王之涣凉州词黄
6、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10、甲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 的特点。(1分)11、“宵眠抱玉鞍”一句中,请赏析“抱”字的妙处。(3分) _ _12、说说两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16分)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
7、:“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 质:做人质。 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 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2)愿王察之( )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夫市之无虎明矣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D夫市之无虎明矣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得道多助,
8、失道寡助)15、翻译下列句子。(6分)(1)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_(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3)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_16、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分) _(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4 分)世博轴上的“阳光谷”世博轴是世博园区空间景观和人流交通的主轴线,全长约1000米,宽约110米,是世博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说它是主轴线,是因为它处于浦东世博园区中心地带,左右分别连接中国馆、浦东主题馆群、世博中心和世博演艺中心,这 5座建筑有着“一轴四馆”的合称。世博轴分地下、地上两层,它为海内外7000万人次参观者带来奇妙
9、的昼与夜,它更是“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的聚合体。在这条主轴线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倒锥形钢结构,它们有一个温暖的名字,叫“阳光谷”顾名思义就是让自然光洒落“谷底”。6个“阳光谷”造型各异,尺寸也不尽相同。它们的上部开口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整体高40多米,有十多层楼高。整个建筑像一朵玻璃的喇叭花从地下悄然绽放,晶莹剔透。世博会期间,每个“阳光谷”内部都以一种自然资源(火焰、树木、大地、水、金属和大气)为主题,体现自然与技术的交融。当阳光、空气、雨水等来自天空的要素,被这些“开放的花朵”引入地下空间时,世博轴上平添了几分浪漫气质。视觉美感之外,“阳光谷”还蕴藏着重要的科技
10、理念营造舒适的“绿色地下空间”。它不但把阳光从40多米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也把新鲜空气运送到地下,既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还实现了节能。此外,雨水也能顺着这些广口花瓶状的玻璃幕墙,流入地下二层的积水沟,再汇向7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经过处理后实现水的再利用。这些水满足了“阳光谷”两侧下沉式花园的灌溉,并用作厕所冲洗。据估计,通过“阳光谷”的收集,可以使世博轴的生活用水量打个“对折”,足足省去5万立方米。同时,为了保证这个“绿色地下空间”的舒适凉爽,世博轴除了采用了喷雾、利用自然风、采用黄浦江水源和热地泵等环保的降温方式之外,它的“膜结构”也能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头顶上的这些“大伞”由69块
11、巨大的白色膜布拼装组成,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使用寿命30年,虽然厚度仅为1毫米,设计张拉力却达到了世界最高强度:每米5吨。“阳光谷”的钢结构和膜结构一起,刚柔并济。这种最先进的技术赋予了世博轴“温柔”的人性化特质。6个“阳光谷”共有1万多个钢结构节点,每个节点上都有4-6个杆相交,仿佛一个张开的手掌。这些节点的拼接,哪怕出现一点小误差,就会最终导致“喇叭花”上部无法封口,因此对建筑精度要求相当苛刻,具有世界级的难度。然而,随着“阳光谷”的成功建造,这种高难度的节点技术已被再次运用到黄浦江对岸世博园区的一个水门的建设中。当你信步在世博轴这个巨大通道里,面前是豁然洒下的阳光,抬眼望去是朗朗天际
12、。关注人、自然、技术的相处之道,“连接天与地”,这就是世博轴赋予人的感动,堪称引领中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可持续新风的一个典范。17、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阳光谷”。(3分) _ _18、细读文章第段,说说“阳光谷”是怎样来营造舒适的“绿色地下空间”的。(4分) _ _ _19、下列句子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3分) A世博轴全长约 1000米,宽约 110米,是世博园区内最大的单体项目。B虽然厚度仅为1毫米,设计张拉力却达到了世界最高强度。C6个“阳光谷”造型各异,尺寸也不尽相同。D据估计,通过“阳光谷”的收集,可以使世博轴的生活用水量打个“对折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