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温州市 2021 届高三 语文 下学 适应性 测试 试题
- 资源描述:
-
1、浙江省温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3月适应性测试(二模)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VR技术虽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初见端倪(n),但不应该成为“VR+教育”的噱(xu)头,不能留于形式甚至喧宾夺主,而应使VR教育回归教育本真。B.扶贫剧山海情秉(bng)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扎(z)根人民群众生活,挖掘人物内心情感,激发广泛而强烈的共情,同时不忘融入深刻的思辨
2、。C.对着满是蛤(g)蜊、蛏(chng)子、姜蛋和酥脆黄鱼的海鲜面,出生于海边的我没有丝毫惊奇,直到喝了一口汤,彼时彼刻的内心感受,竟十分妥帖。D.幽暗的水底世界因为水妖的降临熠熠生辉,变成了绚烂的宫殿,水族们都目瞪(dng)口呆了,惊讶于这突如其来的艳丽和光彩,屏(bing)息凝视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容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常将之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多受切磋琢磨,便能洗刷净尽,臻于完美。【乙】
3、交友是一件寻常事,人人都有朋友;交友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很少人有真正的朋友。势力之交固容易破裂,就是道义之交也有时不免闹意气之争。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程颢诸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倾轧便是好例。他们个个都是好人,彼此有相当的友谊,而结果闹成和市俗人一般。交友之难,从此可见。前人谈交友的话说得很多。【丙】例如“朋友有信”“久而敬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待朋友须视如己出,要急难相助,须知护友之短,像孔子不“假盖”(借伞)于悭吝的朋友。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难免 B.臻于 C.意气 D.视如己出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4、 C.丙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推动着“冬奥红利”惠及到干家万户的生活。B.推行“数字货币”能节约印制纸钞的成本,减少与洗钱有关的案件数量,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为经济的高效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C.AG600飞机的“水陆两栖、一机多型”多功能用途,可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应急救援中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D.因为教育惩戒有了内容的限定性、操作的规范性、程序的合法性,所以,更利于教师拿好“戒尺”,让管与教、严与慈更好地融为一体。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
5、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同样都是“锅”, “甩锅”的“锅”是指“自己应担的责任”,而“背锅”的“锅”则是指“并非自己应担的责任”。与“甩锅”意思相近的有“丢锅”“扔锅”等,为什么只有“甩锅”的认可度最高呢? 。“甩”有尽快摆脱、尽力挣脱的形象化色彩,这是“丢”和“扔”所不具备的词义特征。“甩手不干”“甩手掌柜”“甩掉重担”等“甩”的常用搭配组合也都显露出不愿承担责任的意思。因此,“甩”和“锅”的搭配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 。1236.阅读下面漫画,完成题目。(6分)(1)为图三补全文字,不超过10个字。(2分)(2)简要评价这组漫画的创意。(4分)_二、现代文
6、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材料一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源于日本动漫产业,原本用来指人物角色的各种设定,包括人物造型、身材比例、面貌特征、个性特点等。今天,人设有了更多的含义,具有社会性。公众人物用人设进行商业包装,营销自己,给自己贴上某类或者某几类高辨识度标签,满足了市场个性化需求;普通人则用人设向外展示自身的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不过这种“塑造”的形象可能是对人物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可能出于经济利益、娱乐效果等考量,与现实形象偏差极大。人设是公众人物低成本获得流量红利的捷径。公众人物一旦设定了人设,就会小心经营。他们不仅会围于以上身份标签,还要时刻挤压真实
7、本我,防止真实本我溢出。在网络通讯和大众媒介发达的今天,粉丝能用网络对公众人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无孔不入的窥探,公众人物构建的人设与个人真实性格的矛盾和反差就显而易见。如果反差较小,且尚未触碰道德底线,粉丝也会选择相信这是公众人物包装下的基于真实的虚拟人设。近年来公众人物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失范现象,涉及作风混乱、学术不端、偷税漏税、违反法规、触犯公序良俗底线等不良事件,这些负面影响将其过往长期塑造的正向人设毁之殆尽。而一旦“人设崩塌”,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一落千丈,资本投入将血本无归。(摘编自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探析)材料二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以过于逐利的方式聚焦眼球,打造充满戏剧化的人设刺
8、激大众神经,吸引追求即时情绪满足的受众,最终博取火爆人气和轰动效应。在公众人物被爆出负面消息后,无良媒体和营销号会趁机进一步制造耸人的丑闻。社会整体氛围和文化消费市场反映出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人们不再有耐心花大量时间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部,只愿被动地消费着空洞的人设符号,同时符号更成为将人异化的力量。归根到底,公众人物人设代表着消费它的那部分人群的立场。若将自我压制于符号之下甘心做它的奴隶,公众人物难免会因消费群体立场容易变化而反过来被“人设崩塌”戏弄与操纵。摘编自当代“人设崩塌”事件的传播学解读和反思)材料三公众人物往往通过人设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公众和媒体关注,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在
9、大众文化发展环境中,人设环节是有必要的,也是有限度的。公众人物在塑造个人形象时应实事求是,避免卖弄人设。人设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就在于受众的评判可能逆转。大众对于过度演染的人设也不是照单全收。尤其作为公众人物粉丝群体的主力军00后,他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几乎完全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但他们追求“真实”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这反映出“真实的道德价值正重新被大众审视。公众人物对大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和传播者,理应主动肩负起道德责任。大量公众人物“人设崩塌”,势必造成整个社会的伦理危机与文化沦丧。事实上,人设面向大众文化需求,是一种很好的大众文化包装手段,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可起到积极作
10、用。以往借助文学、影视作品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现在借助于某些公众人物的人设,能在互联网时代更好抵达受众。(摘编自“人设”须面向公众需求)7.下列对材料中“人设”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设原用于动漫的角色设定,后延伸到社会其他领域,多指某人传达给公众的社会形象。B.人设在现今是为了提供市场个性化服务而产生的,公众人物可以利用它来获取流量红利。C.人设会因受众评判变得不确定,一旦人设崩塌,资本投入和公众人物职业生涯都将受损。D.人设有导向性,可将主流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受众,能够对大众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11、公众人物的人设是虚拟的,并不能真实反映现实形象,但只要反差不大,不触碰法律道德底线,粉丝群体或许还会选择相信是它忠于真实的。B.社会上对“温柔纯情的小鲜肉”“霸道总裁”“国民老公”等人设的追捧现象,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的具体例证。C.00后群体越来越追求真实,热衷窥探公众人物的生活,因此,公众人物与其小心经营人设,不如主动突破虚假人设框架,实事求是地塑造形象。D.公众人物都充分考虑自身的社会角色,注重形象,负起道德责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传播,社会的伦理危机和文化沦丧就可以避免。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原因。(4分)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12、成10-13题(20分)头发的故事鲁迅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
13、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见,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
14、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髧,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
15、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N收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
16、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N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
17、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噘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说,“回去么?”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说:“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
18、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一九二0年十月(有删改)【注】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时间,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庆纪念日,世称“双十节”。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指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扬州、占领嘉定后进行大屠杀。10.文中写了哪几件发生在N先生身上的“头发的故事”?请简要概括。(4分)_11.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1)“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_(2)“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_12.有人认为小说前4段与“头发”没关系,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为什么?(6分)_13.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与“投
19、枪”,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融进了鲁迅杂文的若干特质”。试结合文本,从语言特点、选材立意、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谈谈你的思考。(6分)_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上徐阁老书明归有光四月十四日,进士归有光谨再拜献书少师相公阁下。有光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举于南都,而所试之文,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时有获侍而与闻之者,辄相告,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此!”自后数试于礼部,遇明公之亲知,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又辄不利,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
20、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有光之蹇拙蔽翳,无复自振,以为今已矣,无以望明公之门矣,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往岁,海虞瞿内翰见访,以为“子之不遇不足忧,即徐公当国,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适明公之当国,又幸随多士之末,而自获举以来,几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有光尝读易,观消长变更之际,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际,其气不能不动,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又尝读史,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