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6.1 2023 2024 学年 语文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解析
- 资源描述:
-
1、6.1 老子四章0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02预习导学(一)基础知识作家作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
2、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文体知识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
3、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老子思想思想具体主张道本思想“道生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辩证思想对立: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变: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量(质)变:事物的发展
4、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学思想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政治思想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生字注音毂(g) 埏埴(shn zh) 户牖(yu) 矜(jn)赘(zhu) 强行者(qing) 泮(pn) 累土(li) 几成而败之(j)(二)了解背景人物轶事时代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
5、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降生老子的父亲老佐是宋国的司马。楚国攻宋,老佐在守彭城督战时被楚君鱼石部下放暗箭射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数名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敌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和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老夫人与家将侍女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
6、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她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
7、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老子骑青牛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祖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03探究提升【思考1】研读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毂: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
8、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埏植: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植,黏土。户牖:门窗。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活动二: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有”和“无”?对我们有何启示?明确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启示: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9、,不要过于狭隘,要兼顾双方。2.试分析本章的论说特点明确 从世俗的经验展开思辨,用“车毂”等生活实例,直接论说道理。使用偶句,增强韵味和气势,富有韵律美。【思考2】研读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企者不立: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见:同“现” 彰:彰显 自伐:和“自矜”一个意思,自我夸耀。长:长久 其:代词,代指上面四种行为行:同“形”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他们 处:为,做释义: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
10、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活动二:问题探究1.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 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自以为是,不好高骛远,以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方可长久。2.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将自以为是的做法比作是“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点明这是有道的人不
11、愿意做的事,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思考3】研读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释义: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活动二:问题探究1.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明确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
12、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与大道“复归”,从而“死而不亡”。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明确 运用偶句和排比,增强气势,层层递进。【思考4】研读第六十四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
13、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泮:同“判”,分离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欲不欲:想望人所不想望的。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
14、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明确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
15、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2.概括这一章的特点。明确 运用排比造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思考5】拓展阅读原文: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
16、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遊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菜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
17、,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思考: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明确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之衰,乃遂去。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思考6】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分析】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
18、理。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善用逆向思维。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善用比喻、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04体系构建05强化训练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19、自是者不彰 彰:明辨是非B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C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D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C项,“复”是动词,弥补、补救;句子译为:补救众人犯下的过失。故选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自伐者无功A此五霸之伐也B十年春,齐师伐我 C坎坎伐檀兮 D平伐其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
20、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句中的“伐”是动词,夸耀。A项,“伐”是名词,功劳,功业。句意:这是五霸一般的功业啊。B项,“伐”是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C项,“伐”是动词,砍伐。句意:砍伐檀树声坎坎啊。D项,“伐”是动词,夸耀。句意: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故选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车之用 剖之以为瓢B我世世为洴澼絖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C始于足下 常于几成而败之D自见
21、者不明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它。B项,第一个“为”是动词,从事;第二个是动词,认为。C项,两个“于”字都是介词,在,从。D项,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的人”;第二个放在主语之后,与后面的“也”一起表判断。故选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B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C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
22、不处也D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A项,两个“以为”均为“把作为”。B项,前者,长久站立/后者,立身于社会。C项,前者,为,做/后者,据有,享有。D项,前者,明察/后者,彰明。故选A。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
23、曾倡导“无用之用”。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
24、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故选B。题组B 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
25、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
26、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B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C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D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关”,此“关”指玉门关,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B“子将隐矣”中的“隐”是“隐居”之意。在古代,隐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如陶渊明,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95992.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和时间赛跑》|长春版 (共31张PPT).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