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

类型乡土本色-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微解.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03582
  • 上传时间:2025-11-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12.79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乡土中国 乡土 本色 高中语文 阅读 中国 微解
    资源描述:

    1、乡土本色【内容概述】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人口在增加,经过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能宣泄在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但老根是不常动的。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期拓殖的年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1、每家耕地面积小,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太远;2、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3、为了安全;4、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代积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

    2、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以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礼俗社会,后者是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练,“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思维导图】【教法指导】粗读法第一步,先了解作者的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可以看序跋,看出版介绍及相关评论,大致清楚作者和写作背景,

    3、看他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后记中把这本书的背景、写作经历,以及写书的目的,说得很清楚了。原来费孝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从事的学术工作,是从“实地的社区研究”,到“社会结构的分析”,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乡土中国就是这种研究的结果。后记比较长,叙述了社会学的学科史,涉及的流派众多,名词术语不少,我们不必感到畏难和紧张,大致了解其学术源流就行。费孝通梳理学术史,是为了说明他的研究是在跟进当时社会学研究重视个案切入(即所谓聚焦于某个群体的“社区研究”)的“趋势”,目标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进而进行比较研究。这种研究的

    4、意义,是从农村来观察中国社会及文化,加深对“国情”的认识。除了看出版介绍、读序跋,还应当看看目录。社科类著作的目录,一般都比较明晰,主要的观点往往会出现在章节的标题或目录中。看一遍乡土中国的目录,可能对其中有些名词或者问题不怎么懂得,也可以有些是感兴趣的,回头再想想后记中交代的研究背景,我们对这本书的主旨,便有粗略的了解了。接着,就要浏览全书,不求深入,但求有整体感觉。既然是“粗读”,那就可以采取跳读的方法,把全书快速过一遍。每个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可多留意,那里往往会提出观点;看到那些阐述观点或者定义概念的句子,可能比较重要,顺手就圈划下来;其他部分则可以一目数行,“扫描”过去,大致的意思能懂

    5、,就往下读,别停留。这样蹦蹦跶跶读完全书,“第一印象”有了,某些疑点和兴趣点呈现了,阅读的期待自然也发生了。“粗读”是必要的头道“工序”,为整个阅读做准备的。1 .臧克家的诗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适合用来阐释乡土中国中相关理论的篇章是()A乡土本色B礼治秩序C男女有别D无为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名著内容及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名著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三代这首诗二十一个字,三个人物

    6、形象,构成了一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强调乡土。A项,乡土本色中实际上阐述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指出“土”是农民发展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土”一字的演变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乡下人其实并不是不值得尊敬的,他们守护着这养育他们的土地,灌溉、播种、收获。农业与工业、与游牧业不同,农业需要农民扎根在土地上,这便使得“土气”不得不萦绕在农民的身边。这种不流动的土气不是农民造成的。强调乡土。B项,强调乡土社会秩序及法治等。C项,强调对性别的认识。D项,强调治国方针等。故选A。2 .根据乡土本色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

    7、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乡土中国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A.“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误,原文表述是,它是“机械的团结”的特征,而“乡土社会”是“有机的团结”,故A项错误。B. “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无

    8、中生有,原文中没有类似的表述。故B项错误。C. “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不合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故C项错误。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故选D。3 .下列对“乡土本色”章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十分疏远,近邻形同陌路;而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十分熟络,近邻堪比亲人,这体现了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社会。B美国耶鲁大学的一群中国老人,因为在学校的一处荒地上遍种蔬菜,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中国老人的行为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敬重与依恋。C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出于聚亲连族、抵

    9、御外敌、保卫家园等的考虑,福建闽南山区一带的圆形、八角形、纱帽形等土楼村落的形式就是典型例证。D在乡土社会中,亲属、村民间借钱也司空见惯,先靠人情做抵押,再辅以签字画押,订立字据,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信用来源在于从熟悉中获得信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整本书阅读之乡土中国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项,“亲属、村民间借钱也司空见惯,先靠人情做抵押,再辅以签字画押,订立字据,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信用来源在于从熟悉中获得信任”理解有误,原文的表述“亲属、村民间借钱也司空见惯,只靠人情做抵押,不用签字画押,订立字据,这才体现了乡土社会的信用来源在于从熟悉中获得信任”,原文是“不用

    10、签字画押”,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故选D。4 .某同学在学习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时,在笔记上记录了书中的三个事例的梗概,请你根据这三个事例,帮助他提炼出中国社会基层“乡土性”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2个字。(1)史禄国先生曾告诉费孝通先生,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2)一位研究语言的朋友说,张北那一带的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3)在一个村子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里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答案】乡土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土地(或根植土地、依赖土地等)。定居是常态(或不流动是常态)。乡土社会

    11、是熟人社会。【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概括重要概念的特点的能力。题干要求提炼出“乡土性”的三个特点,那么我们就要围绕“乡土性”提取关键信息。第(1)句中的“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表明在乡土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土地。第(2)句中的“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表明在乡土社会中定居是常态。第(3)句中的“在人家眼里长大的”“小就有惯的”表明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注意有字数限制。5 .阅读下面“乡土本色”中的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乡土本色(节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

    12、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13、【小题1】第段作者是如何为“土气”正名的?【小题2】这两段文字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紧密,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土气”通常被作为贬义用的,但作者笔下的“土气”意思却截然相反。他的理由有三个:在乡下住离不开泥土;靠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土地以及长在上面的庄稼不流动所以离不开泥土。【小题2】主要通过“不流动”承接前后段,自然引出因为“不流动”而导致的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这个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点。【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好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我们说乡下人土气”中的“土气”表明“土气”通常被作为贬义用的,但是作者说“这个土字用得很好”,表明作者笔下的“土气”意思

    14、却截然相反。他的理由是“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由此可以概括出作者认为“这个土字用得很好”的理由,一是在乡下住离不开泥土,二是靠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三是土地以及长在上面的庄稼不流动所以离不开泥土。这也正是作者为“土气”正名的三个方面。【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间逻辑联系的能力。第一节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最后一句说“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是抓住土地的“不流动”的特性分析出的。第二段开头就说“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

    15、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然后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即第二段从“不流动”,自然引出因为“不流动”而导致的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这个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所以,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不流动”,承接前后段内容,由土地的“不流动”自然写到“不流动”导致村落间的孤立和隔膜,而村落间的孤立和隔膜是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点。6 .阅读下面乡土本色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本色(节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

    16、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

    17、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象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

    18、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

    19、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

    20、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近百年来与东西方接触后产生。B在古代的远东大陆上,原始人就开始种地。C走出黄河流域农业区的子弟仍采取种地谋生。D美国朋友和史禄国的两种说法实质是矛盾的。【小题2】下列推断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东西方有关土地信仰方面有类似的情况。B土地庄稼不能流动,因此农民也很难流动。C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就是人口相对固定。D只有灾害战争才能使农民舍弃以农为生。【小题3】近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2公斤土壤。诸多网友十分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对此在央视新闻中,专家解释称月球土壤中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请你结合

    21、乡土本色节选片段,解释网友为何关注“月球土壤能不能种菜”这一话题。【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1)种地是中国人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泥土生存的人才最能明白泥土的可贵;(2)种地的习惯一直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无论是到牧区、西伯利亚,还是飞上月球,中国人都关注着土壤能否种地;(3)中国民族与泥土难以分开,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即使飞上天,也依旧关注月壤的“种地”功能。【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是近百年来与东西方接触后产生”错误,原文第一段说“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

    22、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和西方接触产生的,而是说和西方接触后“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但中国基层仍是“乡土”的。B.“在古代的远东大陆上,原始人就开始种地”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是“可能”而非“就开始”。D.“美国朋友和史禄国的两种说法实质是矛盾的”错误,原文第二段“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

    23、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可见,两人说的都是同样的情况,中国人无论到了哪里,都要“种地”,因此并不矛盾。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D.“只有灾害战争才能使农民舍弃以农为生”说法太过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可见,即使灾害、战争会让他们背井离乡,却也未必能使所有农民都舍弃以农为生,原文从前文看,无论农民流亡到哪里,都要先试试“能不能种地”。故选D。【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个人观点的能力。题干说,网友们对于月壤

    24、第一关注的问题是“能不能种菜”,这与本段材料农民的“乡土性”可以说互为印证。近年来,一直流传着中国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种菜的故事,孤岛、沙漠无处不种,甚至连月球上也想能“种菜”,结合材料中“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可见,种地一直是中国人谋生的办法,因而中国人很重视一个地方能不能种地;“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

    25、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种地的习惯已经深深刻进中国人的基因,无论是到牧区,还是到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中国人都试着看能不能种地,因而即使是到了月球等宇宙空间,中国人也还是先试着分析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中国民族与泥土难以分开,既从土里长出过光荣历史,也受到土地的束缚,即使飞上天,也仍旧受到泥土的束缚。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作家王开岭在散文乡下人哪儿去了中记述了

    26、70年代,沂蒙山区一个公社赊小鸡的现象。文中说:“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收钱,实在没钱就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请你结合乡土本色相关章节的理论来解答材料中的疑惑。不超过100字。【答案】费孝通的乡土本色中提到,由于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与斯,所以主要社会特征呈现出不流动性和地方性,这也就促成人们的“熟悉”和“信任”。因此,基于这两点,文中的卖家就不怕把小鸡赊出去了。【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

    27、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费孝通的乡土本色从人地关系角度,把“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土地是不流动的,靠土地谋生的人也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人们聚村而居,“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由于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与斯,所以主要社会特征呈现出不流动性和地方性,这也就促成人们的“熟悉”和“信任”。因此,基于这两点,文中的卖家就不怕把小鸡赊出去了。8 .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

    28、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

    29、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30、。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

    31、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

    32、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区域内接触少,生活隔离,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与法理社会,两者在人际交往上的区别在于:人与人之间是否因具体目的而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人与土地的关系切入,将

    33、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并巧妙引出下文。B文章着重从乡土社会特征和人际关系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C文章在论证乡土社会的信用特点时,将乡土社会与陌生人形成的现代社会进行对比。D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论证了乡土社会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内容上的独特性。【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B“学”与“习”是对世界认知的两种手段,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熟悉的环境中,潜移默化 ,逐渐“习”得的礼俗。C在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乡土社会的习俗无法应

    34、对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乡土”贬义的色彩。D在乡土社会中,一些生活方式会对法治社会产生了干扰,成为构建现代化社会进程路上的绊脚石,应引起人们的警惕。【小题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1)作者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的特性是_。(2)-作者指出,由于空间上的_和聚村而居等原因,乡土社会成为一个_的社会。(3)-由此,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乡土社会中,一方面,_,人们得以享有规矩带来的自由;而建立在“熟悉”基础上的信用,也让法律无从发生;另一方面,人对彼此及其生长环境中的事物熟悉,但_,得到的只是个别性的认识,并以孔子因人而异答复“孝是什么”为例加以佐证。(4)最后作者反思在

    35、社会变迁中的乡土社会,他认为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流弊丛生。【小题5】链接材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节选桃花源记(陶渊明)结合链接材料,联系文本,谈谈“桃花源”体现了“乡土社会”哪些特点?【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A【小题4】乡土性不流动,“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人与人熟悉/

    36、在彼此熟悉的社会,不太追求抽象真理/缺乏对普遍性原则的探究。【小题5】以农业为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聚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熟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流动。“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解析】【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理解错误。原文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没有说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理解错误。据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

    37、立和隔膜”可知,“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不是“人与人”;而“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理解错误。据原文“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在文中并没有把“这种信用”和“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比较。故选C。【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论证了乡土社会对事物的认识有其内容上的独特性”理解错误。据原文“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可知,文中说“因人而异”,

    38、所以不是内容上的独特性。故选D。【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理解错误。据原文“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可知,“礼俗”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原则。“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没有在文中出现,无中生有。故选A。【小题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第一空,据“从基

    39、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社会的特性是“乡土性”。第二空,据“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可知“空间上”应为“不流动”的特点,故填:不流动。第三空,由“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横线处应填:“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第四空,由“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可知,“人们得以享有规矩带来的自由”是应为处在“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故横线处应填:人与人熟悉或在彼此熟悉的社会。第五空,原句“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

    40、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根据“但”和“得到的只是个别性的认识”,横线处应填:不太追求抽象真理或缺乏对普遍性原则的探究。【小题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及对比阅读的能力。(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体现了桃源人过着以农业为主传统的农耕生活,生活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社会”的“乡土性”一致。(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现了桃源人“与世隔绝”的特点,他们和外界不往来,没有交流,和“乡村社会”的“不流动”特点一致。(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可见桃源中人彼此之间都很熟悉,渔人来了,马上能认出是陌生人。这一特点和“乡村社会”的“人与人熟悉”的特点一致。(4)“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体现了桃源人村落聚居的特点。这一特点和“乡村社会”的“聚村而居”的特点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乡土本色-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微解.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03582.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