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7登鹳雀楼_苏教版.docx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补充 素材 17 登鹳雀楼 苏教版
- 资源描述:
-
1、二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7登鹳雀楼苏教版每年笔者都要带师范生到小学实习,而几乎每次都有人问:王之涣登鹳鹊楼一诗中的“白日”写的是夕阳还是朝阳?老师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经过了解我们发现:现在老师手中有好多种参考书,它们对“白日依山尽”一句的解释很不统一。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明亮的太阳”、“依”是“从”、“山”乃“中条山”、“尽”是“山的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太阳从中条山的尽头升起”(如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华中师范大学1987年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备课手册等);有的说:此句中的“白日”是“太阳,本课指夕阳”、“依”是“靠着”、
2、“尽”是“没”,这样整句诗的意思变为“夕阳靠着西山(注意:此说法未说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渐渐下沉,最后看不见了。”(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5)、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备课大全第二编、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等);有的既承认诗中“白日”为“黄昏时的太阳”、“依”是“靠着、挨着”、“尽”是“太阳即将全部西沉”,同时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结果整句诗的意思又成了:“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如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唐诗合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代绝句选,以及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唐宋诗选讲等)
3、。毫无疑问,按第一种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朝阳;按第二种解释,此句写的是夕阳;第三种解释则犯了“自相矛盾”的兵家之忌(其中道理后述)。那么,权威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是怎样解释的呢?请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第四册),它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是“指明晃晃的日光,并不是太阳本身”、“依”是“顺着、随着”、“山”指“中条山”、“尽”是“尽头”,整句诗的意思是“明亮的阳光照着远处连绵不断的中条山,一直到天边”(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案(4)秉承了这种说法)。多有意思,它竟然回避了这样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既不说它是朝阳也不说它是夕阳,你把它
4、理解成“朝阳”也行,理解成“夕阳”也未尝不可。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使各地教师对此诗的解释大相径庭。当然,还得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毕竟还在该书的资料中点了一句,说对“白日依山尽”的解释有几种说法,但谁是谁非它未提供任何证据,也未作任何评论。看来“朝阳夕阳之争”仍大有讨论之必要。在讨论“朝阳夕阳问题”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鹳鹊楼和中条山的位置。笔者翻阅了多种版本的唐诗注释,一般都讲:中条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为太行山之支脉;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大水冲垮。从方位上看,中条山在东南,鹳鹊楼在西南,这一点在解释“白日依山尽”一
5、句时不容忽视。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蒲州”条中说:蒲州,古州名,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侧自北向南流,中条山在其东面,故“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应理解为东朝中条山,西临黄河,或者说黄河与中条山分别位于蒲州或鹳鹊楼的西侧与东面,而不在蒲州城或鹳鹊楼的同一方向上,记住这一点也很重要。不难理解,如果既承认此句写“夕阳”,又承认诗中的“山”是“中条山”(把整句理解为“太阳沿着中条山慢慢落下去”),则说明注释者自己对鹳鹊楼、中条山的相对方位模糊不清,其解释仅凭直觉而已(当然,在欣赏诗词时,这种直觉是很重要的),免不了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再者,如果王之涣诗中的“山”确实是指中条
6、山,而且诗中明确地含有“升起”的意思,那么此诗写朝阳无疑。然而,遗憾的是王之涣并未注明他此诗中的“山”乃指中条山。相反,一句“白日依山尽”却极鲜明地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惜恋,似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读后给人心头罩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使人产生一种近于消闷、沉重之感,似乎在人眼前勾绘出一副落日西沉的萧条景象,使人感觉到太阳正在下落,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多了(职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诗海采珠中有类似说法)。试问,如果诗人看到的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或“阳光普照大地”,他会写出如此之情感吗?情与景能融在一起吗?不会,任何一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之作都不会落此败笔。换句话说,如果作者看到
7、的不是夕阳,那么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情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字面上看,“白日依山尽”总共五个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含有“升起”的意思,显然“朝阳”论大有主观臆测之嫌;同理,五个字中也没有一个含有“照着什么”、“一直到天边”的意思,所以人教社的解释不免显得生硬、主观、苍白无力;相比之下,倒是“夕阳说”更令人信服,你看:“尽”是“没、下落、沉”的意思,“依”是“靠近、依傍、挨着”的意思,解释成“夕阳靠着西山(而非中条山)渐渐下沉”岂不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吗?我们还可以根据本诗的前两句来分析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登上鹳鹊楼,险要的地势使作者产生了居高临下的感觉。他极目远眺,看到了远方的群山及落日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