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6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课件: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 2018 高中语文 粤教版 必修 课件 第四 单元 17
- 资源描述:
-
1、第17课 师 说第四单元 文言文(2)文本导学文内文外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2.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3.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4.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文本名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晨读积累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语言积累通
2、“授”,传授答案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或师焉,或不焉:答案传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朔气传金柝:名词,老师名词,老师动词,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跟从老师学习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动词,继承动词,传送,传递答案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会天大雨,道不通:策之不以其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名词,知识、道理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动词,取道名词,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3)古今异义古
3、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_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_吾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_答案求学的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所”与“以”的结合,“用来的”、“的凭借”。表示因果关系。两个词,从,跟从;而,并且。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无贵无贱古义:_今义:_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_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_答案无论,不分。没有。普通人。大家,许多人。在小的方面学习。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今义:_答案不一定。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4)虚词归纳答案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_圣人之所以为圣: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且焉置土石:焉用亡郑以陪邻:相当于“用来的”、“的凭借”相当于“的原因”句末语气词代词,之句末语气词兼词,“于此”,在这里兼语词,“于何”,在哪里疑问副词,何,怎么答案其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其可怪也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代词,他们的语气词,表推测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书语气词,表感叹代词,他们的连词,表转折,却连词,就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5、副词,表判断,就是2.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3)小学而大遗:_(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5)吾从而师之:_(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7)孔子师郯子:_答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3)不拘于时:_(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5)而耻学于师:_(6)师不必贤于弟子:_(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答案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
6、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4.语句翻译(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_答案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_(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译文:_答案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
7、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整体把握答案答案 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在第四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
8、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答案(1)阐明老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提出择师的标准,“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4)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重点突破答案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答案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在第二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韩愈认为教小孩子识文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
9、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答案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答案答案 主要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批判“今之众人”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用的是判断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用的是感叹语气。他对士大
10、夫之族不仅不满,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这与以“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1.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的?有何对比效果?请填写下面表格。美点赏析答案对比角度对比效果2.本文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一下这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 顶真又叫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为下一句的开头字,首尾相连。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