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考点突破 学案1 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pp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考点突破 学案1识破九大命题陷阱 2020 高考 语文 人教版 一轮 复习 课件 专题 考点 突破 识破 命题 陷阱
- 资源描述:
-
1、考点突破熟知高考怎么考学案1 识破九大命题陷阱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不了解命题者的设误方式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熟悉了命题陷阱,就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下面我们就识别一下常见的9大命题陷阱,以便在答案“准确”上有所突破。考点解读命题陷阱1 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解题指津【选项表述】(2018北京卷T5-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原文信息】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
2、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比对分析】【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面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上的差异,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
3、,部分、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概括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无法等)。二是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几个,部分、大多数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答案】以偏概全,由原文“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可知“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是有条件的。命题陷阱2 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将“必然”
4、说成“或然”。【选项表述】(2018全国卷T2-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原文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比对分析】【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常见的时间词有: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必将、可能、未必等。这些词语出
5、现的时候可能会在“混淆时态”和“混淆模态”上设置干扰项。【答案】从原文来看,上述问题不是“可能”带来的,而是已经出现了,“可能”错误,文章分析的是已然发生的问题。命题陷阱3 混淆是非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选项表述】(2018北京卷T2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原文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比对分析】【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注意区别作者对每
6、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答案】混淆是非,由原文可知希尔勒认为机器不具有智能。命题陷阱4 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选项表述】(2017山东卷T6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原文信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
7、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比对分析】【判定技巧】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答案】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信息“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两句可知,“审美主体体验的是自我的情感和自我本身”,故选项所说的审美体验是主体“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误。命题陷
8、阱5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选项表述】(2018全国卷T1-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原文信息】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比对分析】【判定技巧】要判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
9、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答案】该项将“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进行简单的拼接,属于强加因果。命题陷阱6 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选项表述】(2018全国卷T1-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原文信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
10、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比对分析】【判定技巧】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等等。【答案】由原文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
11、霸权的抵抗”。命题陷阱7 张冠李戴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选项表述】(2018北京卷T1-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原文信息】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比对分析】【判定技巧】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41020.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