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类型练习22:文言短章阅读训练(3)-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

  • 上传人:a****
  • 文档编号:155714
  • 上传时间:2025-11-0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56.88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练习 22 文言 阅读 训练 高中语文 文言文 实词 虚词 角度 复习
    资源描述:

    1、练习22:文言短章阅读训练(3)21.病痞【原文】 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唯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戚然慙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选自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十八辨伏神文)【注释】痞:肚子里生的硬块。 伏神:中药名,外形似芋。 宜:合适。尤:指责 病:危害。诸:之于。【参考译文】 我得了腹内郁结心悸反常的病,到医生那看病,说:“只有茯苓适合治疗。”第二天,到市场上买,煎好服下了,病加重。叫来医生责问他缘故,医生要求观看药渣,看后说

    2、:“唉!全是老芋头啊,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你自己糊涂,却反而怪于我,不是过分吗?”我忧愁惭愧,愤恨忧心,将这类事推而广之,那么世上像这样以芋头出售害人的人很多,又有谁来分辨呢!【阅读训练】 1解释:(1)谒:请,拜访; (2)宜:合适; (3)诸:之于;(4)尤:指责; (5)鬻:卖; (6)病:危害2翻译: 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那卖药的欺骗你而将他的老芋头卖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烹而饵之”中的“饵”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B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答:B(饵:服;前:走上前;

    3、均为名词作动词。)(斗:想北斗星;蛇:像蛇;犬:像狗一样;分(fn):按名分;均为名词作状语。) 4从全文看,“鬻药者”得逞的原因是: 买药者的无知(或:“子之懵也”。) 22.司马光勤学【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参考译文】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

    4、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1)尝:曾经; (2)为:担任; (3)若:如; (4)既:已经;(5)俟:等到; (6)已:停止; (7)及:等到; (8)或:有时2翻译:(1)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译文:(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

    5、就能终身不忘。(2)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 译文:等到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3司马光学习的特点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发奋苦读勤学,咏其文,思其义,于是所得多矣。 23.昔有长者子【原文】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选自伽斯那百喻经)【注释】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售:卖出去。 直:通“值”价值。【文言知

    6、识】释“诣”“诣”可解释为“前往”、“到去”。上文中“诣市卖之”,译为前去市场出卖它。又,“诣官讼之”,意为前往官府将这事告状。“诣”也可解释为“拜访”、“拜见”。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意为渔人到了郡府,去拜见太守,禀报了如此这般的情况。【参考译文】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

    7、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阅读训练】 1解释(1)方:才; (2)诣:前往; (3)以:因为(4)故:原因; (5)为:成为; (6)直:同“值”,价值2翻译:(1)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译文:他就把所有的沉香木烧成了炭,拉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得到不到半车炭的价值。(2)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世上的愚人也像这样。 3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是: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应有耐心和恒心。24岳飞二三事【原文】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

    8、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求访:寻找。药饵(r)必亲:一定亲自给母亲喂药。交欢:结友。饰:打扮。名姝:有名的女子。宵旰(gn ):宵衣旰食,即天不亮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形容终日操劳国事,这里指皇上昼夜烦忧。营第:建造住宅。【参考译文】岳飞特别孝顺,她的母亲留在黄河以北,他就派人去寻找他母亲,并且接了回来。她的母亲有病,经久难愈,岳飞就一定要亲自给母亲喂药。岳飞的母亲去世,岳飞三天不吃不喝。家中没有婢女伺候

    9、,吴玠一向敬仰岳飞,愿意与他结为好友,将奴婢打扮成美女送给他。岳飞说:“主上终日为国事操劳,怎能是臣子贪图享乐之时?”岳飞没有接受,将美女送回。吴阶就更加的敬仰飞了。岳飞嗜酒,皇帝告诫他:“你等到了河朔,才可以这样酗酒。”于是从此不再饮酒。皇帝曾经想要给飞建造一个住宅,岳飞推辞道:“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能够建立自己的家呢?” 有人问:“天下何时才会太平?”岳飞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阅读训练】1解释(1)至:极,很; (2)遣:派遣; (3)素:一向,向来(4)遗:赠送; (5)绝:戒绝; (6)惜:吝惜2翻译: 敌未灭,何以家为? 译文:敌人尚未被消灭,怎能能够建立自

    10、己的家呢?3.从文中可以看出岳飞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孝敬、自律、知错就改、以天下为己任25.和尚敬茶【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

    11、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阅读训练】 1解释:(1)以:凭借,因为; (2)及:以及; (3)进:进献; (4)待: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所蓄茶有数等 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 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热:热情答:C(A储蓄;B恭敬

    12、;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4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5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 A愉快、满意 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 D仇恨、恼怒答:C26.造酒忘米【原文】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

    13、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11! (选自明江盈科江盈科集)【注释】于:向,从。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参:通“掺”。犹:还,还是。诮(qio):责备,讽刺。第:只是,一定。循:按照,遵循。下:状语做动词,放下,放进。并:连。于:在。11何异于是:跟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参考译文】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这样过

    14、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容易忘记,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有什么区别?【阅读训练】 1.解释 (1)于:向,从。 (2)犹:还,还是。 (3)往:前去。 (4

    15、)尔:你 2.翻译: (1)谓不传与真法。 译文:(他)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2)何异于是! 译文:和这个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3.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舍本逐末,意思是: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着手,只是在细枝末节上用功。 4.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都应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事应细心,多反思自我,少埋怨他人。) 27.尊师【原文】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於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16、,此生於得圣人。圣人生於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选自吕氏春秋卷四劝学)【注释】学者:从事学习的人。达:知识通达。理:治理,整治。左、右:泛指所有地方。争:争着,力求获得或达到,这里可译成计较或看重。疾:急速,迅猛,敏捷,这里可译为努力。【参考译文】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践、贫富了。象这样,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

    17、、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无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阅读训练】 1.解释:(1)材:同“才”,才能。 (2)为:成为。 (3)是故:因此,所以。 (4)教:教导,教诲。 (5)苟:如果 2.翻译: 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3.从上文的论述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呢? 拜通达而又才能的人做老师,不计较他们的出身贵贱、贫富,努力跟从他们学习,接受理义

    18、。 28.刘备纳贤【原文】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见书,略(下同)【参考译文】当初,涿郡人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判断句)。幼年丧父十分的贫穷,与母亲一起以靠贩卖草鞋作为职业,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垂下手时超过了膝盖

    19、,回头(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胸怀大志,很少说话(倒装句),喜悦愤怒不轻易在脸上表现出来(倒装句)。他因曾经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拜师学习,因此前往投靠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和田楷夺取青州,他们立下了战功,于是把他们立为平原县相。刘备年轻时与河东人关羽、涿郡人张飞交情深厚,他与这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像亲兄弟一样友爱,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关羽和张飞整日站在刘备身边侍卫。他们跟随刘备一起与敌人周旋,不逃避艰难险阻。常山人赵云率领本郡的队伍前去拜访公孙瓒,刘备见到赵云后,以赵云的胆识为奇,十分用心去交结。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为他统领骑兵。【阅读训练】1.解释:(1)初:当初 (2)少:小时候 (

    20、3)下:向下超过 (4)形:表露 (5)尝:曾经 (6)师:从师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3.上文写到刘备“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作者写刘备的这种长相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为了说明刘备有帝王之相。29.求不死之药【原文】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乃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

    21、,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参考译文】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类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后尸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凡人将要到达,凡就把船吹走了。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均在那里。待到始皇帝出游海滨时,通晓神仙方术的人如故齐国人徐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始皇于是派遣徐征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

    22、风势不顺而返航。不过他们仍然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阅读训练】1.解释:(1)之徒:一伙人 (2)其:指代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3)使:派(4)去:距离 (5)且:将,将要 (6)及:等到2.你认为作者司马光通过上文的描述要给统治者提供怎样的教训? 答:提醒统治者世上是没有不死之药的,也没有什么成仙之道,这些都是方士骗人的,不能相信。 30.僧寺夜读【原文】王冕者,诸暨(1)人。七八岁时,父命牧(2)牛陇上,窃(3)入学舍,听诸(4)生诵书;听已,辄(5)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6)。父怒挞(7)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8)如此(9),曷(10)不听其所

    23、为?”冕因去(11),依僧寺以居。夜潜(12)出,坐佛膝上,执策(13)映长明灯(14)读之,琅琅达旦(15)。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6);冕小儿,恬(17)若不见。安阳(18)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明宋濂王冕传)【注释】(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窃:偷偷地(4)诸:许多(5)辄:总是(常常)、就(6) 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8) 痴:此指入迷(9)如此:这样(10)曷:通“何”,

    24、为什么 听:听任(11)去:离开(12)潜:暗暗地、悄悄地走(13)执策:策通“册”,拿着书(14)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15)达旦:到早晨,到天亮(16)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7)恬:安静的样子(18)安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19) 曰:说,回答【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

    25、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信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阅读训练】1.解释:(1)窃:偷偷地 (2)亡:丢失 (3)或:有人 (4)挞

    26、:打 2.你认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从王冕的故事中你的到了什么启示? 答:王冕勤奋好学,有孝顺父母。 启示:略(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31炳烛而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乎:呢

    27、。(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

    28、,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暮:晚,为时已晚 何:为什么 少:年轻时 阳:阳光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 ,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 答:学习的重要性 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32赵广拒画【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

    29、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多广笔也。 (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选自老学庵笔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大诗人。本李伯时家小史:本来是李伯时家的小书童。李伯时,北宋名画家。每使侍左右: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侯。每,常。遂:就,于是。之:凑音节不译。善:善于,擅长。尤:尤其,特别。工:善于,擅长。几能乱真: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混。几,几乎,差不多。乱真,模仿得很像,使人不辨真假。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陷贼:落入敌人之手。贼,这里指金兵。闻:听说。使图所掳妇人:让他画抢来的妇女。使:命令。 图,画。掳,抢走。辞:推辞,拒绝。胁:威胁。白刃:快刀。遣:打发。去离开实:

    30、其实,本来 乱定:局势平定 又数年:又过了几年 乃:于是,就 士大夫: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参考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赵广)不服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阅读训练】1.解释:使:派遣 久之:时间长了 工:善于,擅长几,几乎,差不多

    31、 图,画 辞:推辞,拒绝。2.赵广具有怎样的品质?文中哪些文字写出了这种品质? 答:赵广具有威武不能屈的优秀品质。文中具体文字: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33治国如栽树【原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注释】1、平:平定2、炀帝:即隋炀帝,是隋朝末代皇帝杨广的谥号。3、犹:

    32、仍旧。4、征求:这里指搜刮。5、已:指停。6、穷:用尽。7、不堪:不能忍受。8、遂:就 9、目:亲眼 10、夙夜:早晚11、孜孜:勤恳不息 12、清净:指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13、丰稔(rn):庄稼丰收 14、吴兢,唐代史学家。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

    33、,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阅读训练】1.解释:平:平定 犹:还是,依旧 已:停止 穷:竭尽,用尽不堪:不能忍受 遂:于是就 目:亲眼 夙夜:早晚、朝夕,指天天、时时2.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搜表达的观点是: 答:帝王智利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根本。 34郭进治第【原文】郭进有才略,累有战功。尝刺荆州,今荆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 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於东庑,群子之席於西庑。 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

    34、下也。” 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略(下同)【参考译文】郭进有才略,多次建立战功。曾经做邢州刺史。郭进曾经在城北修建宅院,建成之后,聚集族人和宾客庆祝落成,连地位低下的土木工匠都参与,于是在东厢房安置众工匠的席位,在西厢房安排众子女。有人问:“众子女怎么可以与工匠们并列?”郭进指着众工匠的方向说:“这些是造房子的人。”又指着众子女的方向说:“这些是卖房子的人,本来就应该坐在造房子的人的下席。”郭进死了不到一年,果然被他人所占有。 【阅读训练】1.解释:累:多次 完:完整 与:参加 宜:应该2.从上文看,古代房屋正堂两边的庑(廊屋),以 为上,以 为下。答:东 西3

    35、.“其”“之”“此”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请指出下面句中的“其”“之”“此”指代的具体内容。其厚六丈。 “其”指代 聚族人及宾客庆之。 “之”指代 此造宅者也。 “此”指代 此卖宅者也。 “此”指代 答:荆州城城墙 郭进“治地即成”这件事 盖房子的工匠 自己的孩子 35一言具狱【原文】有二人约以五更乙会于甲家,乙如期往。甲至鸡鸣,往乙家呼乙妻曰:“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其妻惊曰:“去已久矣。”复回甲家,乙不至。遂至晓,遍寻踪迹,于一竹丛中获一尸,即乙也。随身有轻赍音基物,皆不见。妻号恸谓甲曰:“汝杀吾夫也!”遂以甲诉于官,狱久不成。有一吏问曰:“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

    36、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其人遂无语。一言之间,狱遂具。(选自宋施德操北窗炙輠)【注释】1、期:约定时间 2、期:约定 3、何:为什么4、去:离开 5、寻:寻找6、狱:案子 7、舍:丢下 8、具:了解 9、恸(tng):极其悲痛 10、吏: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汉以后,泛指低级官员或吏卒【参考译文】有两个人相约在五更时去甲家会面,乙按时到了。甲到了鸡叫的时候,前往到乙家去呼叫乙的妻子说:“既然互相约好五更时会面,现在鸡都叫了,乙为什么还没有到?”乙的妻子惊讶的说道:“他已经离开很久了。”(甲)又回到甲家,乙没到。于是到了天亮,遍地寻找乙的踪迹,在一个竹林丛中找到了一具尸体,就是乙。随身有

    37、的物品,都不见了。乙的妻子极其悲痛(恸)地对甲说:“你杀了我的丈夫!”于是(乙的妻子)把甲告到了官府,但是这案件久久不能定案。有一个官吏问甲说:“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于是那人(甲)没有话好说。一句话之间,案件就了结了。【阅读训练】1.解释:期:约定的时间 期:相约 何:为什么 去:离开寻:寻找 狱:案件 舍:丢下 具:了结2.文中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一吏也说:“汝杀其夫也”,两个人的依据有什么不同?答: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没有真正的证据;而一吏说:“汝杀其夫也”,是有严密的推理额,

    38、因为按照常规,与某人约定见面,而这个人没到,去找的时候,应该叫某人的名字,而只有知道某人不可能在,才有可能脱口叫他的妻子。 36赵奢论税【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则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用事者

    39、:管事的人。说:劝说。加兵:兴兵侵犯。轻:轻视。国赋:国家的税收。【文言知识】释“于” “于”是个多义词,解释也极灵活。上文出现过三个“于”,它们的含义不同。“君于赵为贵公子”中的“于”,相当于“在”,意为你在赵国是贵公子。“岂轻于天下邪”中的“于”,相当于“被”,意为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言之于王”中的“于”,相当于“对”、“向”,意为对国王说了这件事,或向国王说了这件事。【参考译文】赵奢是赵国负责收税的官员。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家人。平原君恼怒,要杀了赵奢。赵奢劝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纵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

    40、不奉行公事,法律就会削弱。法律削弱,国家就衰弱,国家衰弱,诸侯就强加战争(进兵侵犯),诸侯强加战争,赵国就不存在了,您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奉行公事,遵守法律,全国上下就会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强大,国家强大,赵国就稳固,然而您作为赵国重臣贵戚,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一个贤能的人,对国王说了这件事。赵王任用他管理国家的赋税,没有多少时间,赵国百姓富裕而国家府库充实。【阅读训练】1.解释:以:根据 为:是 奉:奉行 安:怎么 以:凭 治:管理2.“于”在古汉语常作介词,但有不同的含义,请说明下列句中的“于”的具体含义。君于赵为贵公子 “于”可作 理

    41、解。岂轻于天下邪 “于”可作 理解。言之于王 “于”可作 理解。答:在 被 对、向4.赵奢在“说”平原君时,用 论证和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使平原君“以为贤”,充分说明赵奢 的特点和平原君 的性格。 答:对比 善于劝谏 善于听从正确意见 37家富性啬【原文】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选自三国魏邯郸淳笑林)【注释】汉世:汉朝。恶衣蔬食:穿破衣,吃粗饭。侵

    42、:近。或人:有人。钱十:十枚铜钱。随步辄减:一路走,一边往下抽减。赡:资助。没官:被收缴归公。辄:就。比:等到。内帑(tng):国库。【参考译文】汉朝的时候有个老头,没有儿子。家里非常有钱,但是他非常俭朴吝啬,吃的穿的都很简单节省。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快到半夜才睡觉,细心经营自己的产业,积攒钱财从不满足,自己也舍不得花费。如果有人向他乞讨,他又推辞不了时,便到屋里取十文钱,然后往外走,边走边减少准备送人的钱的数目,等到走出门去,只剩下一半了。他心疼地闭着眼睛将钱交给乞丐。反复叮嘱说:“我将家里的钱都拿来给了你,你千万不要对别人说。以至乞丐们仿效着都来向我要钱。”老头不久便死了。他的田地房屋被官

    43、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阅读训练】1.解释:比:等到 寻:不久2.下列句中的“而”作转折意思的是( )A.侵晨而起 B. 而不敢自用 C.自堂而出 D.复相效而来答:B3.短文中最能表现老人“性俭啬”的句子是: 。 答:闭目以授乞者 38夏侯贪鄙【原文】益州新昌令夏侯彪之初下车,问里正曰:“鸡卵一钱几颗?”曰:“三颗。”彪之乃遣取十千钱,令买三万颗,谓里正曰:“未须要,且寄鸡母抱之,遂成三万头鸡,经数月长成,令县吏与我卖,一鸡三十钱,半年之间成三十万。”又问:“竹笋一钱几茎。”曰:“五茎。”又取十千钱付之,买得五万茎。谓里正曰:“吾未须笋,且向林中养之。至秋,竹成,一茎十钱,成五十万。”其

    44、贪鄙不道,皆此类。(选自唐张鷟朝野佥载)【参考译文】(唐朝时)益州新昌县令夏侯彪之刚来上任时,下车问一个里正说:“这地方鸡蛋一文钱买几只?”里正回答说:“能买三只。”夏侯彪之听了后,派人取来一万文钱交给里正,让里正代买三万只鸡蛋。说:“我不马上要这三万只鸡蛋。先将鸡蛋放在你这里,用母鸡孵化成三万只鸡崽,过了几个月长成大鸡后,我让县吏为我卖了它们。一只鸡卖三十文钱,半年期间,我就可以积攒成三十万钱。”夏侯彪之又问竹笋一文钱能买几根?里正回答说:“能买五根。”于是又取钱一万文交给里正,让里正代他购买竹笋五万根。并对里正说:“我并不须用这些竹笋;暂且放在竹林中让它生长,到秋长成成竹,一根卖钱十文,就

    45、可以积成五十万文钱。”这位夏侯彪之县太爷,他的贪婪成性、卑鄙无耻,就是这个样子啊! 【阅读训练】1.解释:令:县令 遣:派遣 令:让,叫 付:交给 类:这一类 2.“之”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出下列“之”指代的具体内容。且寄鸡母抱之 “之”指代 又取十千钱付之 “之”指代 且向林中养之 “之”指代 答:三万颗鸡蛋 里正 五万茎竹笋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夏侯彪之的举止: 。 答:贪得无厌39社鼠【原文】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岺,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

    46、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害;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参考译文】所以齐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社鼠啦!”齐桓公说:“为什么担心社鼠呢?”管仲回答说:“您可见过那建筑社坛的情形吗?立起木头做成塑像的架子,再给它涂抹上泥灰塑成社神,老鼠穿行在里面,挖个洞托身其中。用烟火熏它却恐怕烧坏了木板,用水灌它却恐怕泥土崩塌,这就是社鼠不能抓获的缘故。现在国君左右的人,在朝廷外谋求尊权重势而从人民中搜刮财富,在朝廷内互相勾结而对国君隐瞒他们的罪恶,对内窥探国君的情况而

    47、告诉在外的权臣。内外都有控制,造成厚重的权势,靠诸臣百吏的贿赂而变得富有。官吏不诛罚,他们就会破坏法令制度;诛罚他们就会使国君不安。国君左右的人依靠国君握有重要的权势,这也是国家的社鼠啊!” 【阅读训练】1.解释:奚:什么,疑问代词 何:为什么,疑问代词 夫:那,指示代词则:却,连词 不得:捉不到 间:窥探,侦悉2.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树木而涂之”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乃使其从者衣褐 .众妙齐备答:C3.上文将 比为“社鼠”,二者的相似点是: 。 答:国君的左右亲信(人君之左右) 相似点:都做坏事,而且都有所倚仗因此人们“投鼠忌

    48、器”,难以惩治他们40晏子之御者【原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参考译文】晏子做齐国的相国,出门时,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作为相国驾车,撑起大伞般的车盖,挥动鞭子赶着四匹驾车的马,得意洋洋,自己很满意的样子。(车夫)回来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去。车夫问她离开的缘故,妻子说

    49、:“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声名在诸侯中显扬。现在我看他出门时,带着志向远大、思虑深远的神情,常常有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下的神色。现在你身高八尺,却只做人家车夫,但是你的神态,自己自以为很满足,我因此请求离开。”这以后,车夫变得谦卑恭谨的样子。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话告诉了他,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阅读训练】1.解释:御:驾车的车夫,作名词用 策:马鞭子,这里作动词用,指驱策、鞭打去:离开,此指(和丈夫)离婚 相:担任宰相,作动词用 子:你 足:满足2.“御之妻”要求离开“御”的原因是: 。答:“御”为人仆御,却意气扬扬,自以为足。3.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 。 答: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妄自尊大。19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练习22:文言短章阅读训练(3)-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55714.html
    相关资源 更多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9 枣儿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广西普通高中2013-2014学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语文 扫描版缺答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同步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8年中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广西昭平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
  • 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广西昭平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扫描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17_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20180524122.doc
  • 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广西平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doc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山东省济南市锦泽技工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5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第4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WORD版含答案.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5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传主形象.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4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doc
  • 《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三节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山东省济南市育英中学2018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图片版).doc
  •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三语文科技文阅读综合练习(三) WORD版含答案.doc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常用工具与软件 - 公益活动

    copyright@ 2020-2024 www.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