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2.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9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2017 2018 学年 高中语文
- 资源描述:
-
1、五、人和一、语基落实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解析A项,“畔”通“叛”,背叛。B项,“刑”通“型”,楷模,这里做动词。C项,“反”通“返”,返回、回归。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环绕。B.与禽兽奚择哉择:选择。C.舜为法于天下法:榜样。D.礼人不答答:答应。解析A项,环:围。B项,择:区别。D项,答:回应。答案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连词,假如/代词,他;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
2、表因果;C项,介词,给/介词,在;D项,均为介词,拿、用。答案D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C.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D.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解析B项,一辈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古义指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C项,古义为“的原因”。今义是一个连词,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结果的分句前面,引出结果。D项,古义是两个词语。“于”,引出宾语,不译;“是”,代词,这个道理。今义是一个词语,表承接或因果。答案B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
3、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
4、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B.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解析D项,是故:因此,所以。答案D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臣请为王言乐仰足以事父母申之以孝悌之义A.相同,不同。B.相同,相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解析请: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以:连词,用来/介词,用。答案A7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苟无恒心
5、,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B./C./D./解析B项,分句间关系依次为:假设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答案B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社会理想的核心。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
6、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解析B项,“教”与“养”的关系颠倒了。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谏论(下)宋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山西专版)2024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