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案:23 《孟子》二则.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8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教案:23 孟子二则 九年级 语文 语文版 上册 教案 23
- 资源描述:
-
1、23 孟子二则【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2.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证的方法。(难点)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
2、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如使:假如,假使。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勿丧:不丧失本心。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何加:有什么益处。得志:实现其志愿。淫:使昏乱。3.正确翻译下面重点语句。(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明确: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明确:(然而如果)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
3、(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明确: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4)此之谓失其本心。明确: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5)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明确:能实现其志愿,就与百姓一起前进;不能实现其志愿,就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4.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翻译全文,注意语句的通顺和全文的论证思路的条理性。5.在鱼我所欲也的第一段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二)内容探究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明确:鱼和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