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学案:第一单元 二、当仁不让于师 WORD版含解析 2019 2020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选修 先秦 诸子 选读 第一 单元 当仁不让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二、当仁,不让于师名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篇释义:看见善良的东西,努力追求,好像赶不上似的;遇见邪恶的东西,使劲避开,好像将手伸到沸腾的水里一样。运用:习近平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要让每一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
2、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字音辨识喟然(ku)莞尔(wn)饥馑(jn) 哂笑(shn)铿尔(kn) 舞雩(y)浴乎沂(Y) 自牖执其手(yu)子哭之恸(tn)二、通假字1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知”通“智”,聪明、智慧2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3夫子矢之曰“矢”通“誓”,发誓4道之斯行“道”通“导”,引导5鼓瑟希“希”通“稀”,稀疏三、一词多义1绝2尔3言4以四、词类活用1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名词作动词,踩梯子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名词作动词,穿上礼服;戴上礼帽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4曾皙后名词作动词,后来才离开5赤也为之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6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相五、古今异义
3、1加之以师旅古义:指军队。今义:军队编制单位之一。2且知方也古义: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今义:方向、对方、方法等。3如五六十古义:或者。今义:如果,如同等。4无以为也古义:用做。今义:认为。六、特殊句式1仲尼岂贤于子乎状语后置句2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4其何伤于日月乎状语后置句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句七、熟语积累1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2欲罢不能:欲,想;罢,停,歇。想停止却不能停止。3诲人不倦:诲,教育,引导。意为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4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
4、让。5莞尔而笑:形容微笑的样子。6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7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八、名句积累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
5、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着追求。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赏析孔子说:“颜回是多么有才德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愁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是多么有才德啊!”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此处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自得其乐。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6、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赏析 暮春三月,春天的夹衣已经穿上了,我跟五六个成年男子,还有六七个男孩儿,在沂水中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回来。这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形象化表述。这正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所以后面才引出孔子“吾与点也”的喟然感叹。1选文第1节中“多见其不知量也”是针对什么人说的?明确针对诋毁孔子的人说的,指叔孙武叔。2选文第2节中“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说明了什么?明确“其”代孔子。说明孔子的出类拔萃和子贡对孔子的无限敬重。3选文第6节“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说明了什么?明确孔子的毫不隐瞒,表现了他对
7、弟子的人格的尊重。4选文第1113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明确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神情举止细节的刻画,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情谊深厚。5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明确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6从第10则选文看,每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子路:“率尔而对”,直抒胸臆,表现了他鲁莽坦率、自负急躁的性格。冉有、公西华:说话委婉而留有余地,表现了他们
8、的谨慎和谦恭。曾皙:一直在鼓瑟,直到被孔子问起,才“舍瑟而作”,充分表现了他的温文尔雅、潇洒超脱的性格,尤其是他所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蓝图,更是展示了他逍遥自得、恬淡空灵的内心世界。孔子:谦和诚恳,循循善诱,耐心地启迪弟子,始终保持着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孔子探问伯牛时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是否表明孔子认为伯牛得病就是他的命?明确从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宿命论者,他相信命运之说,但他对命运的不公平提出了自己的抗议,并用反复的话语强烈地表达了这种感情。他认为,像伯牛这样德行优秀的人应该长命百岁,享受健康的生活,却得了这样的疾病,即使探望,也只能“自
9、牖执其手”,命运太不公平了!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挚爱之情,以及对命运不公的强烈控诉。1.(论语子张)2.(论语子张)3.(论语子罕)4.(论语述而)5.(论语卫灵公)6.(论语述而)(论语阳货)(论语雍也)(论语雍也)(论语先进)(论语雍也)(论语先进)(论语先进)【经典传承】伟大和平等孔子评价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尽管弟子们非常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弟子们只是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以及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他不期望人们像信仰神明那样信仰自己。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
10、跟别人平等的位置上,就越显得伟大。【现实链接】包容与平等,新加坡发展的“钥匙”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广泛融合共存的国家。在路上,华人、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裔、包头巾的马来裔以及来自全球的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士随处可见。 早在13世纪末,新加坡就已经作为一个王国存在了。14世纪,新加坡就是一个商贸港口了。1819年1月29日,英国莱佛士爵士为寻找新的自由贸易港,登陆了新加坡。今年,是开埠200周年。早在莱佛士来到新加坡之前,明清时期,就有很多中国人来此从事商业活动,并与当地的土著马来人友好共处。他们通婚的后人通常被称为峇峇娘惹,并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华人参与新加坡的贸易活动至今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11、。英国人到来以后,新加坡作为贸易港口繁荣发展,吸引了更多马来、印度、欧亚大陆以及其他地区的外来移民。 新加坡人有三个特质:开放、多元和自主。不同民族间的包容与平等,成为其走向蓬勃发展的“钥匙”。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在独立当天表示:“新加坡并非一个马来人的国家,也不是一个华人的国家,或是一个印度人的国家。在新加坡,每个人都会有平等的地位。”新加坡宪法也明确规定,不论宗教、种族、血统或出生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4月2日)运用评点“包容”,归根结底,源于爱和理解。只有心中有爱,我们才能以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才会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见解。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敌视、猜忌、误解
12、,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而爱的荒芜和消亡,将使最亲密的人彼此伤害、仇视以至兵戈相向。美文争与不争,智慧其中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平淡态度。争与不争,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物必备的能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实写照。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
13、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包容。(1)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张之洞曾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2)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
14、自的力量。“不争”,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捧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生存。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2334.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2014年广东省翁源县翁源中学语文课件 高中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参赛3(第1课时).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