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讲义:第10课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2019 2020 学年 人教版 新课 标高 语文 必修 讲义 10 游褒禅山记 WORD 答案
- 资源描述:
-
1、第10课游褒禅山记文如其人游洞半途而废,他从的角度议论,指出志、力、物齐备才可能成功,而其中志最为重要。对于探察者,要做的就是尽志不悔,这一精神实质与他后来百折不挠推行新法的实践是一致的。另一件事,就是对人们在“华山”这个名称的读法上以讹传讹的感慨,并进而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的观点。善于从小事中看出问题反映了这位伟大改革家的缜密细致的思维,那探究不息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在求知中踏下坚实的每一步!山水可以怡情也!王安石,在游览失败之后以洞察入微的目光在两件小事之上发现了人生的大道理,引申发展,演变为抒发志向,感慨人生的含意深沉作品。笔法高明,可以借鉴! 基 础 导 学1.文学常识(10211
2、086)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也称“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他在诗文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对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人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反对西昆派对声律对偶的片面追求,主张“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提出“以适用为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点。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他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进化论的观点,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提倡不断革新的精神。他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推
3、行变法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兼并,抵抗外侮,富国强兵,使当时的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尽管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在取得一些效果后被守旧派罢去,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列宁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2写作背景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他和几位同伴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
4、也有反映。 王安石人如其名。“安石”,安然挺立一巨石,是坚硬如磐石般不肯改变的巨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他一生刚强自信,知识渊博,口才极佳,为了变法革新,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辩驳得满朝文武无话可说;对待反对变法者,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反击,连朋友和恩人也毫不放过;他做的一切,不过是“国富民强”四个字。 3.相关知识游记散文游记是记述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游记取材的范围极广,无所不包,它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奇瑰,可以记录风土习俗的异诡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一国的重大事件。游记有带抒情色彩的,作者游踪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便形诸笔墨,往往情与景
5、相生相发。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借美景抒豪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借凄景寄寓失意之感。游记有带科学色彩的。这种游记的写作总是作者亲临实勘的结果,因而包含了地理气候、风俗、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记录,往往翔实精确而科学。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游记大多以记叙和描绘为主,但有的侧重于议论,通过记游而说明事理。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的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
6、厚,逐渐成熟稳固。自 主 预 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褒禅山() 舍于其址()庐冢() 有碑仆道()有穴窈然() 咎其欲出者()瑰怪() 无物以相之()安上纯父() 盖音谬也()夷以近() 罕至()答案:boshzhngpyojiguxingfmiyhn2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数目,十一。(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连词。答案:(1)对这件事
7、(2)十分之一(3)泛指求学的人(4)不平凡,非同寻常(5)到了3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1)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2)道有碑仆道()何可胜道也哉()得道者多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道芷阳间行()(3)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名一钱()狄公有盛名()(4)文独其为文犹可识()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5)得此余之所得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8、乐也()吾得兄事之()得复见将军于此()答案:(1)观察、看景象建筑物的一种,读gun观赏,看(2)道路说、讲王道,人道方法取道(3)命名,定名说出,解释出名,有名声以私人名义占有名声(4)文字纹理文章掩饰(5)心得体会心得能够必须能够4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1)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良乃入,具告沛公()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2)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孰能讥之乎()独其为文犹可识()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答案:(1)是,在却,竟(然),反而才,这才你的于是,就只,仅(2)指示代词,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难道,表反诘代词,它,代仆碑代词,它的代词,那,代指后洞代词,代指自己他们,代指古人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5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1)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2)火尚足以明也()(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4)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5)有泉侧出()(6)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则其至又加少矣()(8)谬其传而莫能名者()(9)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10)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答
10、案:(1)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2)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3)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5)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6)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7)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8)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说出名称。(9)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10)形容词作名词,迷乱的地方。6翻译下面句子。(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11、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答案:(1)(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那次游洞的乐趣。(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文献资料)的原因啊。(3)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的文献未能存留下来,后世弄错了流传的文字而无人能说得清的事,哪能说得完呢?7填空。(1)既其出,则或,而余亦悔也。(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有志矣,不随以止也,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
12、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下面都是王安石的名句,你能填写完整吗?,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千门万户曈曈日,。(元日),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4)王安石,(10211086),北宋、,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卒谥“文”。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5)记是一种文体,写法自由,可以,也可以,(写法)。游褒禅山记不同于岳阳楼记,它是作者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答案:(1)咎其欲出者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13、(2)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春风又绿江南岸总把新桃换旧符不畏浮云遮望眼(4)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5)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游记课 堂 探 究一、合作探究1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的比较目的是什么?答:答案: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
14、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答:答案: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答:答案: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94389.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