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do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 0人已下载
| 下载 | 加入VIP,免费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0课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2020 2021 学年 语文 人教版 必修 10 游褒禅山记 WORD 解析
- 资源描述:
-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0课游褒禅山记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或喷涌而为泉,或积聚而为潭,或飞流直下而为瀑,或汇纳百川而为海。同是一棵树,或叶绿而吐雾,或根劲而裂石。同是一座山,或拔地而独秀,或逶迤而苍茫在诗人眼中,风雪雨露皆含情,一草一木可为诗;在哲人眼中,阴晴圆缺皆有道,一山一石可言理。王安石就是这样的诗人和哲人。他从一次未尽兴的游览中悟出了成就一番事业所必需的“志”“力”“物”三要素,他能在歪倒的石碑的模糊碑文中感悟“深思慎取”的治学道理。1走近作者生平经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
2、之一。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少好读书”,21岁登进士第。1058年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作品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词有名作桂枝香等,诗歌名句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等。2.背景解读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游山经历,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伟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王
3、安石是北宋改革派的代表,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作贡献,必须“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有补于世”思想的具体体现。3.相关知识记和游记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平常人家的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
4、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4作者逸事(1)王安石三难苏轼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月又立春,所以说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
5、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王安石的第二个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联语说的是从苏州的金闾门外到虎丘,这一带路叫作山塘,有七里之遥,路的中间正巧取名为半塘。要对这个上联,既要切地名,又要切数词,的确不易。难怪“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从湖州到黄州,路经镇江,镇江古代又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都建有佛殿僧房。当王安石得知苏东坡已游览过这三座山时,又以此内容出了第三个上联: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东坡虽是博雅鸿儒,娴于联对,但这个上联出得实在奇巧,当场又没应对上来。苏东坡三次难住,“只得谢罪而出”。(2)王安石的“生花笔”一天,王安石在
6、宜黄鹿风翰林书院问杜子野:“先生,李白的诗写得那么好,真的是有一支笔头生花的笔吗?”杜子野说:“当然有啊!只是人们用肉眼看不见罢了。”接着,他拿出一大捆毛笔,又说:“这里有九百九十九支笔,其中有一支生花笔。你用这些笔写文章,写秃一支换一支,一直写下去,就能找到它。”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但仍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
7、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我找到生花笔了”5文化常识(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古人在说到地名时,多用“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用“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2)临川王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1字音识记(1)单音字梵语(fn)庐冢(zhn)窈然(yo)瑰怪(u) 咎其欲出者(ji)褒禅(bo) 洞穴(xu) 盖音谬也(mi)(2)多音字仆 相舍父 禅 观2字形辨认 一、阅读课文第1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舍:名词用作动词,筑舍
8、定居2而卒葬之卒:古今异义词,死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其文漫灭 漫灭:模糊磨灭5翻译下列句子。(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麓筑屋定居。(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墓旁(守墓)的屋舍。(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译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译文:现在说“华”是“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而记游者甚众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3由山以上五六里 上:名词用
9、作动词,向上走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6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古今异义词,十分之一8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0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名词用作动词,责怪11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12翻译下列句子。(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译文:华山洞下面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
10、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译文: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3)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译文: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4)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三、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今异义词,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叹:动词用作名词,感慨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获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1、常在于险远非常:古今异义词,不平常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至于:古今异义词,到地方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6翻译下列句子。(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译文: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行观察的时候,往往有心得。(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译文:(路)平而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译文: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人,也不能到达。(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
12、: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是有所悔恨的。(5)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译文:难道谁还会嘲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四、阅读课文第4、5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悲:感叹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使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用作动词,指识其本名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古今异义词,泛指治学的人4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5翻译下列句子。(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我对于那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叹惜那古代书籍
13、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译文: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资料的缘故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刻感触。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他人之见观点一:本文的主题是想表达有志才能成功,立志乃成功之秘诀。文中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以为证。观点二:王安石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症结在于一个“随”字。韩愈“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看来要取得成功,必须取
展开阅读全文
课堂库(九科星学科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链接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206236.html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诗两首》精题精练.doc
